前 言
国家的强盛需要依赖海洋,历来重视海商发展则国富民强,由西、葡、荷、英、美等国历史发展轨迹之盛衰可证。国家的安全威胁也多来自海洋,由历来战争多因争夺制海权,争取出海口可知。海洋法律与海洋政策则是国家建设要务之一。21世纪更将是“海洋的世纪”。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中国海洋权益的有效保护。国家十二五规划基于此已将“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列为规划重点。伴随全球化及法治观念的普及,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必须通过有效、合理和公平的法律保障体系实现。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按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1/3。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的海域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7372个,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此外,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21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其中已经养殖的面积为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为55万公顷。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利用海洋资源是我国解决资源瓶颈和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已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海洋生产总值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9.6%,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15%。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国务院2013年1月17日公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称,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由海洋大国和航运大国向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的转变。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应对“蓝色世纪”的挑战,制定正确的海洋开发战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建设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这是摆在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也不断得以开发、利用。可以说,海洋就是一座宝库,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在大陆上的能源、资源逐渐为人类所开发殆尽且面临枯竭的同时,向海洋发展就成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件。海洋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海洋中的各种资源亟待开发和利用。同时,海洋中也饱含丰富的能源,在能源紧俏的今天,开发海洋中的能源就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构成了各国海洋领土争端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开发、能源探索的同时,注重海洋的环境保护及海洋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同样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人类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破坏我们生存的地球,对海洋的探索如果不能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就会造成过度开发,并破坏海洋中的生态链条,引发新一轮的危机。因此,应有与海洋发展战略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法律与政策,这其中就涉及到经济开发、能源探索、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海洋执法、领土争端等多项重大问题领域的法律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问题。
不同于以往传统海洋法教科书,本书以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框架,重点放在讨论国际司法实践的案例,并辅以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国家实践,目的在使读者能一窥国际海洋法的全貌。
特别感谢山东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赵月、付瑶、薛梦溪、方丽琼、贾胜利、王万华、景莹莹、李建林、孟秀梅、张超、张瑛等在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