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项目管理的应用在国内外都非常流行,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企事业单位中也出现了项目管理热。项目管理究竟有什么特征呢?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管理学的一部分,但又同普通的管理学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基础,它包含了管理学大部分课程的内容,如组织方法、沟通技巧、计划制订、监控实施等。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学习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管理,而不像其他一些管理课程仅仅从管理的某一个角度去谈论管理,从而形成对于管理认识的一叶障目。其次,项目管理是管理学中实践性最强、可操作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项目管理的学习,完全可以把项目管理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最后,项目虽然属于管理学科,但它本身却带有强烈的工程性质,项目管理强调的是如何去实现设定的管理目标。不同于某些管理学科关注宏观理论与规划,项目管理更关注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项目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数千年前就有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如长城、京杭大运河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进入中国却仅有二十余年。从1950年至今,西方社会相对稳定,在这期间,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此期间,中国的管理水平却处于粗放状态。从1980年到2015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与国际接轨,应标国际项目,创业者争取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则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催化剂。PMBOK和PRINCE2均是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管理属于软科学范畴,理论能否发挥作用,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很大程度取决于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管理理论的认识程度。PMBOK在建筑业有一些成功运用,而PRINCE2近年来刚进入中国,政府和大企业的部分项目正在借鉴其优秀的管理经验,但对其他领域的渗透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西方所面临的项目环境不一致,某些事项对于西方是一个问题(如安排加班难度大、扩招合格员工费时长,导致各工作包的完成时间很刚性),但对于中国不是问题;某些事项对于中国是个问题(如合同的履约),但对于西方不是问题。本书将结合PRINCE2和PMBOK,尝试给出中国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在本书中,PRINCE2和PMBOK互为补充,不属于相互替代关系。同目前市面上的其他项目管理类书籍相比,本书所涵盖的知识点更加广泛,包括项目的论证、融资、计划、组织、监控、文档管理、过程管理和量化评估。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把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理论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一回事,但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却总是两回事。这是许多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照。项目管理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项目管理的作者往往都是深居简出的学者,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偏向工程的科学,因此项目管理的书籍多是转述别人的理论,多凭想象来举例,而缺乏具体操作的经验。比如国内的管理书籍都认为规划要“自上而下”,而本书作者在国外学习时却发现许多书籍说要“自下而上”。谁对?项目管理时,到底应该怎么做?相信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自会有答案。本文的几位作者既在大学中从事教研多年,更在国内外公司的实际工作中有大量阅历,对于如何把项目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多有见识。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本书的案例和表格很多都出自公司的真实文档,既有小公司也有超大机构,其中上市公司多达十余家。
项目管理注重手段和方法,本书所提到的管理手段不仅能够在工作中灵活使用,而且本书中的许多方法还可以用于读者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看完本书,读者在工作上有了进步,知道如何计划、组织、监控、协调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团队,本书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除了工作上的收获外,本书的知识也可以用在读者的社交和学习中。
项目管理的基本术语都来自国外两大体系的翻译,而目前市面上有关项目管理的书籍对于其中英文术语的翻译不尽相同,往往会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quality一词,有的书上使用“品质”,有的书上使用“质量”。由于在工程中,“质量”往往是“重量”的近义词,因此,不少工程领域的学生反映使用“质量”一词容易造成误会,故在本书中一律使用“品质管理”而非“质量管理”。许多书籍中不仅同一英文术语会翻译成不同的中文,有时不同的英文术语也可能翻译成同一中文。为了彻底解决不同书籍中翻译词汇不一致的问题,本书中项目管理专业术语和重要词语后面都加上了其英文原文,如变更专员(Change Authority)。这样做不仅能够解决用词误会、使得意思更加准确,还能够帮助一些有志于在项目管理理论上进一步深造的读者,使其利用这些原文术语可以非常容易地检索到国外的有关最新文献。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项目管理老师的大力支持,如陆力、陈光宇、夏远强、候伦、雷鸣、李晓初、管安桂、张徽燕等专家教授给本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段磊、陈晨、兰芳等参与本书编写、绘图、校阅工作。在此对于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学校研究生院对本书的支持。
本书共分为20章,本书的几位主要作者对每章的内容都有所贡献。第3、5、6、7、11、12、14、15、17章由肖庆钊编写,第9、18、19章由宋瑾编写,第1、2、4、8、10、13、16、20章由黎亮编写。黎亮统筹全书并负责定稿。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中的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诚恳欢迎读者不吝赐教。对于本书的批评、指正、意见和建议敬请发邮件给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可直接发给作者,邮箱: llopenmail@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