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旨在突破传统金融理论对理性人的假设,为真实金融市场提供更为有力的解释。从2012年起,我和张雪芳老师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行为金融学》这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选取了海内外一些经典的行为金融教材,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随着教学素材的逐步积累,我们也萌发了编写一本教材的想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梳理行为金融的理论脉络和实践应用,为教学过程提供更为丰富的案例、数据和实验指南。

相较于已有教材,本教材在阐述理论的过程中尽可能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突出中国市场背景,围绕行为金融理论,介绍了很多中国市场的情况和案例,其中包括近年来本团队利用中国市场数据、中国实验被试在行为金融领域取得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学生通过中国情景、中国元素来加深对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解。

第二,讲述前沿方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理论的应用边界也得以扩大,本教材在各个章节中都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第四部分专门介绍行为金融前沿进展,包括大数据挖掘与行为金融、互联网金融中的行为金融以及神经金融学。

第三,介绍实验指南,我们在《行为金融学》课程实践中将实验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以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材中介绍了一些相关实验的设计指南,供师生参考。

本教材是集体工作的成果,除了我和张雪芳老师之外,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高媚、陈紫晴、林依洋、楼晓霞、石琼旖、童昌希、王伟超、伍韵(按姓氏拼音排列),最后由我统稿。教材的编写过程持续多年得以完成,感谢各位编著者的付出。

本教材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已有教材和相关文献,在此向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中南大学饶育蕾教授、南开大学贺京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业安教授,他们主编的行为金融、行为经济学相关教材,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感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对本教材出版的资助,感谢多年来参加我们课程学习的同学们。最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及左玉冰编辑高效而仔细的工作。

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杨晓兰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