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物流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5年来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率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 8%~10%的中、高增长速度;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2014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后,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一些细分领域,如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发展迅速。在“互联网+”战略引领下,在大数据和云技术等的支撑下,我国物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基于以上实践背景并考虑以下三点原因,我们认为迫切需要编写一本新的《物流学》教材。

(1) 学科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立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类,然后又在此专业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并特设采购管理专业。从此,物流从“不入流”的学科登上了一级学科的“大雅之堂”。物流学科的新发展,需要一批精品新教材的支持。

(2) 我校(江西财经大学)自身教学的需要。首先,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自2003年首批招生以来,迄今已经招收13届学生,“物流学”一直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了教授好这门课,我们先后选用过由不同学校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教材并不真正适应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此次编写的这本教材,将更贴近我们的教学需求,并有利于促进我校“物流学”课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材体系。

(3) 自2014年开始,我校和国内许多其他大学一样,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改革。在此方案下, “物流学”课程被列入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各专业必修的大类平台课,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适应这一改革的面向多个管理专业的基础性入门课程教材,以让更多的管理学本科生能够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则通过其他一系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进行深化。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的内容,具体包括总论、物流系统与服务、物流基本功能、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物流税收、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国际物流、物流发展前沿。其中有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物流理论的发展前沿,也结合了最新的物流实践,如物流税收、跨境电商物流、口岸物流、P2P供应链金融、物流园区等。全书内容按48学时安排,在[1]物流学序[3]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章节的大小灵活地分配时间。

本书由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编写而成。其中,刘浩华负责全书内容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协调、统稿审核和修改定稿等工作,并负责第一章内容的撰写;吴群负责第二章和第十一章内容的撰写,并协助组织编写工作的具体实施。其他人员的具体分工为: 仲昇负责第三章的第一节至第六节;杨芳负责第四章;刘志华负责第三章的第七节和第五章;涂淑丽负责第六章;王友丽负责第七章;杨文俊负责第八章;王雪峰负责第九章;崔爱平负责第十章。

本书的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基础性,即突出物流基本理论、方法与知识点的阐述;二是实用性,即考虑涉及的知识是否在现代物流实践中有实用价值;三是简明性,即注重知识点的提炼、概括,避免长篇大论地进行资料性的知识介绍;四是新颖性,即参考最新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吸收前沿理论与实践成果,跟踪国家相关部委的新政策。

在体例上,本书各章通过设置引导案例、学习导航、教学建议、前沿理论与技术、实训项目、案例分析和多种类型的习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书主要的读者对象是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专业代码: 1206),工商管理类(专业代码: 1202)中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以及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代码: 0204)专业的本科生。本书可以作为他们获取物流理论知识、了解物流发展和实践的基础性入门教材。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中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论文、报告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等,为了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我们将所参阅的文献分章予以详细列出,以便读者可以追本溯源,扩大阅读面。但是,难免会由于疏忽致使个别被引用的内容没有列在参考文献中。若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在这里对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希望获得谅解。

此外,由于时间、资料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来信批评指正(电子邮箱:  717548347@qq.com),以便再版时加以改正。

刘浩华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麦庐校区)

 2015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