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72年首次提出“战略管理”概念以来,战略管理在理论上的发展已经超过40年。在这期间甚至更早的时期,许多战略管理理论诞生、修正、碰撞、演化,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拥有的较为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对战略管理的初步研究,还是70年代安索夫对战略管理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战略管理思想》;无论是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出现,还是90年代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学派的兴起,抑或是进入新千年“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等新理论的提出,都为战略管理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所有理论的发展都是与实践互动的结果。战略管理行为应该远远早于其理论的诞生。古代时期,中国长城的修筑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或者出自军事防卫的战略目的,或者源于维护君权的政治目的,它们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宏大的建筑规模需要以战略为基础,以环境分析为依据,并通过战略性的实施过程得以完成。而在充分竞争的现代商业情境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就变得更有趣、更复杂、更动态,企业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作出战略调整。Netflix实施全球扩张战略,先于对手进入中国市场,赢得先机;中国石油借助与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战略联盟,进一步扩大下游客户群体,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形象,这些企业的实践管理行为都在不断丰富和刷新我们对战略管理的认知。
本书旨在梳理战略管理领域的知识脉络,提供清晰的理论体系,更新和丰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行动的实践内容,为对该领域有兴趣的读者展开一幅较为完整的战略管理全景图。为此,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内容的全面性。战略管理涵盖广泛,本书涉及该领域的诸多方面和话题,提供该学科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竞争战略以及战略的选择与实施等内容。
(2) 理论的前沿性。本书不仅包括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更将视野扩展到前沿理论和问题。例如,跨界竞争战略、长尾战略、大数据战略和模块化战略、动态环境下的战略敏捷性,以及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 案例的丰富性。战略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因此本书囊括了一系列近期的企业案例,诸如Facebook、小米、海尔、蚂蚁金服、漫威、Netflix等国内外公司,它们在商业情境下的企业战略行为会为读者更好地了解战略管理提供新颖的视角。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介绍战略管理的定义、过程等基本概念;第2章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在介绍三者区别的同时讨论了它们的联系;第3章和第4章介绍如何通过对企业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建立或选择其战略;第5章和第6章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企业战略,即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竞争战略;第7章包括战略选择以及对战略方案进行评价;第8章为战略实施,涵盖实施原则、过程以及评估方式等内容;在第9章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创新中,本书讨论跨界竞争战略、大数据战略以及动态环境下的战略敏捷性等问题;第10章如何分析经营战略案例从操作层面介绍如何进行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
另外,各章开篇都配有与之相关的引导案例,在增加阅读趣味性的同时为读者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通道,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可以更紧密地照应。例如,第2章的引导案例涉及Facebook的使命在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第4章的引导案例是关于迪士尼通过内部环境分析找到自己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在每章最后还为读者提供了以其内容为基础的思考题,方便读者在阅读一章后进行梳理。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刘建基、李月娥、王方杰、刘晓令、赵俊青以及张晓旭研究生进行的资料收集、文字编撰和校对等大量工作。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顺利付梓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战略管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学术领域,也是一项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如果本书能让读者或多或少在挑战中找到乐趣,在理论中感悟实践,那将是本书最有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