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老师,我们不仅要面对学生因外在原因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感与抵触情绪,还要符合课程本身要求的政治方向,发挥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政治引领和导向作用。要想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接受这门课程并从根本上将这门课程变成形塑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参考与知识储备,就需要设法将学生情感奠基于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即除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更需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不仅符合青年人认知世界的心理,而且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理解的深化和认识层次的提高。在无数次的实践中,编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决策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也正是通过对决策背景的深入理解,使得他们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全面,更加持久,更加难忘,同时也变成了他们走向社会后谈论政治和参与政治的原始积累。

这样的尝试导致编者多年间养成了一个习惯,注重政治决策“史”的积累,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当然,在整理与编纂过程中,令编者非常难以抉择的是,多数资料只是针对某一两个知识点的背景理解有所帮助,但却难以形成整个课程的体系和脉络,而且多数文章其中也有很多“鸡肋”和赘疣。如果只是挤干水分择其片段进行汇编,则难免成为一部枯燥的资料汇编集,而忽视了作为一个课程体系自身的逻辑和线索。但若是仅仅择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和档案进行实录,也确实有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之嫌。如何最大限度地顾及这些史实的原貌和涵盖知识点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同时又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之对政治决策和理论知识不再神秘,以兴趣与猎奇心为出发点,以理解知识、转化情感、形成意志、付诸行动为落脚点,这成为编者一直想做的事情。这样的自我要求确实让编者对本书投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一些资料和文章一换再换,不断删改,仍不能满意的干脆舍弃,又开始新一轮的查找和删定。前前后后,反反复复,有的定稿后又撤掉重来,有了今天这个样子,才算差强人意。

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刘冬泳、白丽娜、戴秀漪、张诺诺、晁玉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还要感谢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宽松自由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感谢本书编写组同事们的热忱帮助,感谢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对本书的支持,也感谢所有资料作者同意本书为教学需要使用大作。

诚然,囿于知识结构和视野所限,所选资料和导读、删改难免有纰漏和谬误,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