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不要学习室」的真正原因

学习室真的对孩子有必要吗?

    孩子开始在家里学习,大致是从幼儿园到刚上小学这一段,这个时期,家长往往会通过观察孩子学习时的状态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习。

    “ 不错,这孩子挺爱学习的。”

    “ 我家的孩子不爱学习,将来可怎么办啊。”

    这两种想法,在家长中很常见。

    但实际上,在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当中,在那些看上去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里,发自内心、彻彻底底讨厌学习的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听我这么一说,很多读者可能都会吃惊,但事实如此。

    比方说,孩子打算在客厅的茶几上学习,这个时候不少家长往往会说:“你的房间里不是有书桌吗?要学习的话回房间去!”孩子被父母一说,就会很不情愿地回到房间里,一点儿学习的劲头都提不起来了。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儿童无时无刻都想待在母亲的身边。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回到房间后完全没有学习,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学习的意愿,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家长产生“这孩子不爱学习”的想法。而与此同时,在孩子的意识里也会形成这么一条公式:

    “ 学习”=“回到房间一个人独处”=“不能待在妈妈身边”=“学习是敌人”

    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办法把上述情况清楚地用语言传达给家长,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选择向父母撒娇,大声哭闹着“我不想学习”等等。这样的孩子讨厌的并不是学习,真正令他们反感的,其实是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而自己却必须跟大家分开。

    这样一来,父母明明希望能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感受到的却是“学习=无法愉快地跟家人在一起”的负面情绪,进而对学习感到厌烦。

    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会伤害到亲子之间的感情,更甚者,会破坏家庭和睦。

    这么一想的话,人们必然会对学习室的存在产生疑问。本书将会针对学习室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真实情况进行讲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和各位读者一同探索“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居住环境”。

孩子步入社会时,最需要的才能和资质是什么?

    受到近年经济状况持续低迷的影响,即便是给孩子创造了完善的学习环境,而孩子也顺利考入了不错的大学,但是毕业就职之后还是无法保证能够一直过着安稳的生活。

    因此家长需要经常思考“在步入社会后,真正能给孩子帮助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作为孩子的父亲,对此我也深有感触。

    “ 不知道这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结婚建立家庭。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不安。”曾经有一个委托我改造房屋的客人这么说,他家的孩子才4岁。

    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培养孩子的能力才会对他们的将来更有帮助”也是当代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儿童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极为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后也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一点提示。

    一个参加过多个企业招聘考试的朋友告诉我,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完全不关注简历上写的学历,而是十分重视面试时的应答,通过面试者是否能够倾听面试官的话语、是否用心组织语言发自内心地进行交流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我还听说,很多企业不要求面试者在简历上仔细填写毕业院校的名称,而是直接写出最终学历(如“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即可。当然有一些企业依然非常重视面试者的毕业院校,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在招聘时会跳过面试这一关。

决定聘用与否的人是面试官,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很看重面试者能否用自己的言语进行沟通交流。这一点令笔者非常感兴趣。面试官基本都通读过市面上的面试指导书籍,从面试者的回答方式就可以判断出该内容是否出自某篇面试范文。因此,那些能够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通过某件事情自己获得的成长”“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在周围人的支持下自己获得的成功”这些内容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面试官的青睐。

    这样看来,父母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发觉自身的才赋,并且在周围亲友的支持下建立自信、毫不畏惧地向他人推荐自己的居住环境,是左右孩子们未来发展的一大关键。

    在之后的内容中,笔者将结合“适合孩子成长的居住环境”与“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为止的培养过程”这两个要点来进行讲述。

当今的家居环境已经开始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笔者在序言中也提到过,除人类之外,其他动物开始“筑巢”的时期,基本上都是在有了子嗣之后。

    如果把人类也当做一种“动物”的话,家庭在“抚养子女”这个行为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养育孩子和居住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但是人类并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离开现有居所迁移到下一个地点后,还能够很容易地构筑起新的窝巢。

    在美国,其文化是根据生活方式和家族成员的构成来改变居住环境,并且在该文化的影响下促成了非常完善的二手房交易市场。所以相较而言,美国人更容易解决房屋买卖和搬迁的问题。但是在日本,搬家换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是租房,房屋的格局基本上是固定的,从现状来看,出租房屋的布置很难满足每个租户特有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买房之前应该意识到,一旦拥有了自己的住宅,接下来的几十年都会在此生活。但是目前普遍的住房构造,在设计阶段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们需要先考虑一下这个情况和本书想要讲述的内容之间的关联。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一户一房”口号的驱使下,此后几十年内日本的住房数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世纪80年代,住房总数趋于饱和,自此,“闭门不出的家里蹲”“不肯独立的啃老族”以及“抑郁症患者”大幅度增加。

    从以上过程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二战”后开始普及的住宅构造和抚养子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些年来,由于少年恶性犯罪案件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年犯的居住环境,关于房屋布局对少年犯产生的心理影响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广泛重视。随着调查研究的推进,一些连少年犯父母都不清楚的家庭内部发生的变化也浮出水面。

    除了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少年犯产生的影响之外,不需要与家人进行任何沟通、可以一直独处的建筑格局,以及没有一个房间可以让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居住环境,都可能成为导致家人感情破裂的诱因。

    在这类问题上,很多人对“居住环境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都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但是具体涉及到什么样的环境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哪些影响,能系统了解的人则少之又少。

    从笔者收集到的实例来看,很多家长拼命想为孩子创造完善的学习环境,结果却把孩子轰进儿童房里强迫其独处,最终导致亲子之间无法沟通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部分内容笔者会在本书第1章中具体讲述。在“二战”前还是农业国家的日本,战后却急速向工业国家转变,这个情况导致目前日本的房屋构造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相脱节,使得日本人的实际生活有很大一部分跟自己的本性背道而驰。

    这样看来,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混乱的居住环境正迎来一个过渡期,这正是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和改进的绝好时期。

什么才是能让成绩不断提高的学习场所?

    从“提高孩子能力”这一观点来看,很多人大概都会好奇:那些在校成绩稳步提升的孩子,平时是在家里的哪个地方学习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各位读者觉得会是在哪里呢?

    之前在研讨会上我也提到过这个话题,当时在场的人纷纷回答“孩子自己的房间”“客厅”,甚至还有“补习班”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补习班怎么能算是家里呢),但实际上的正确答案是“餐厅”。这些孩子通常都是在餐桌旁学习的。

    最近这些讯息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考虑让孩子在餐厅学习的家长人数也有所增长。但是请各位家长先等一下,您真的了解让孩子在餐厅学习效果好的原因吗?

    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在餐厅学习”和孩子的在校成绩之间的关联,即便是您的孩子改变了学习场所,很可能也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话,有一个要素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母亲陪在身边的孩子会时刻感到安心,从而更加容易挑战未知的新鲜事物。虽然有部分母亲是因为“很担心小孩会趁我不在的时候调皮捣蛋”才时时刻刻看着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离开母亲身边后,大多数孩子的确会感到不安,基本上只会做一些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活动。很多建筑师也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

    既然我们知道了孩子在母亲陪伴在身边时会放心去挑战未知事物,那么具体到学习方面的话,就是要培养孩子勇于接触和学习新知识的上进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希望妈妈能够关注我”的需求。他们特别希望自己勇于挑战的姿态能够第一时间让母亲看到。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要问:“爸爸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前面提到的“母亲”只是一种象征,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孩子会去特别关注 “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让自己感到安心”的人物的反应。近年来,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的职责越发均衡,单身父母独自养育孩子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因此上文中提到的“母亲”在实际生活中指代的是那些可以时刻陪伴孩子的人。

    “ 孩子在餐厅学习更有效果”仅仅是一个表象,笔者认为,在研究居住环境相关的问题时,一定要重视对心理学要素的分析。综上所述,家长们需要发现“家里哪个地方最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能让他们安心挑战新鲜事物”。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学习室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降低孩子积极性,甚至会影响亲子关系等现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