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流芳——清华附中百年图集
序
自1915年秋,李仲华、汪铁英两位先生创立成志学校至今,清华附中走过了百年辉煌的历程。在此期间,随着国运沉浮,学校曾远迁昆明,融入西南联大附中、附小,后在1946年迁回北京并成立初中部。1952年,成志学校中学部和燕京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部合并,定名为“清华大学附设中学”,简称“清华附中”,生源完全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职员工子弟。1959年5月,教育部下发批文,批准清华大学创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面向全市招收初中、高中新生。
清华大学对办好成志学校十分重视。冯友兰、张子高、马约翰、肖公权、朱自清、杨武之、刘崇鋐、陈达、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被委任为校董事会成员;郑桐荪、张子高、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季镇淮等都曾担任过成志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在这些教育家和大师的关注下,成志学校“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光耀京华。
在清华大学领导下,经过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从成志学校到清华附中,一代代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学校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校。
本书收录的图片是清华附中丰富历史的缩影。不仅涉及建校历史档案、董事会记录和董事会名单等历史文件,还涉及历任校长、学校历史上的杰出人才等历史人物;不仅涉及教师合影、毕业生合影、体育艺术及参加劳动生产场景等历史图景,还包含学校历史建筑等历史图片;不仅涉及诸如红卫兵诞生这样的历史事件,还涉及教师音乐会、书画展、老教协活动、校友珍藏的珍贵图片等生活图景;不仅包括自编教材、课程改革、科技讲座、校际交流、特色教育、领袖训练营等日常教育教学有关的历史纪录,还包括示范校、国际金牌等历史荣誉,以及金帆乐团、国际部等崭新发展面貌。
这些历史照片,不仅能直观呈现附中的历史,还能和文字材料交相辉映,形成一种立体的历史图景,带给人们亲临历史现场的感受。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清华附中的百年历程,结合文字的叙述,让我们回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来到一位位历史名人面前,从一页页古香的文件、一座座古旧的建筑、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双双睿智的眼神中,了解附中的沧桑巨变,感受附中厚德博雅的胸襟,展望附中光辉灿烂的未来。
清华附中校歌中有云:“清华附中,你求实、进取、生动、活泼,清华附中,你质朴、忠诚、勇毅、坚强……”审视这些历史图片,重温清华附中的光荣历史,清华附中人正秉承前辈们的美好品格,奋发进取,开启清华附中新百年的历史,攀登教育探索新的高峰。
谨以此恭祝清华附中百岁华诞,并与清华附中人共勉。
王殿军
2015年5月
北京清华园
长河星烁——母校清华附中最难忘的记忆
前言
在清华附中百年校庆到来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海内外校友们自发创作的、回忆母校生活的纪念文章一百六十余篇。这些文章大多是新近写作的,也有少量是在以前创作而一直没有公开发表的。我们把这些文章编纂起来,集结成集,作为百年校庆的一份珍贵纪念品,奉献给各位读者。
这些文章的作者,年长者是20世纪50年代初清华附中的毕业生,年轻者是最近一两年从附中毕业升入大学的学生,时间跨度达到六十余年。这些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六十余年来清华附中的办学历程,对我们研究清华附中的办学历史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作为百年校庆的纪念文章,校友们表达的是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对老师的崇敬与怀念,对校园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学校办学思想的反思与回顾。我们将这些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取名为“长河星烁——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大野菊芳——悠远灵动的教育思考”“空谷足音——21世纪毕业生的母校情怀”,试图较为全面地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清华附中的历史面貌,部分阐释这些文章的阅读价值,进而部分呈现百年来清华附中的教育教学风貌。
“长河星烁——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部分,主要收录20世纪毕业的校友们回忆往事的文章。其中,有做全面回顾的,也有描绘具体校园生活的;有的记人,有的叙事;重点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附中校园生活的面貌。“大野菊芳——悠远灵动的教育思考”部分,重点收录的是老师们对20世纪50~90年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反思,有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思考,也有对学科教育的专门研究,这部分对研究清华附中在20世纪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空谷足音——21世纪毕业生的母校情怀”主要展现的是21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附中毕业校友的母校情怀,这批作者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似乎还未完全成才,但他们身上有着清华附中在新时期奋勇进取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清华附中的希望与未来。
感谢校友们的拳拳母校情怀。本书呈现的不单单是一些叙事抒情的文章,还有很多理性思考与探究的文字,让我们在重温清华附中百年记忆的同时,深切感受清华附中百年的积淀与思考。
编委会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