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罗曼·罗兰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不是英雄,但是我热爱生活,愿意拥有一种英雄的情怀,更愿意用我这支笨拙的笔去歌颂英雄,学习英雄,特别是那些“平凡的英雄”。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代。12岁遇上“文革”停课“闹革命”,父亲受批判,后被分配到四川山区工作多年,母亲去河南干校。我15岁上山下乡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军垦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上了人生的第一所大学,在那里学会了各种农活,脱坯、打墙、种地、盖房、开荒、挖渠、骑马、喂羊、在冰上割苇……也干了一些幼稚可笑的和神圣庄严的事:挨饿时,一群人躺在炕上“精神会餐”,聊自己吃过的各式美食;吃不上肉,到沙丘里抓刺猬,烧刺猬肉吃;偷骑老乡的马,被摔得半天爬不起来;春寒料峭,为堵住垮塌的渠口,跳进刺骨的冰水;争先恐后地为受伤的战友输血;为探讨真理借来《资本论》啃了又啃……

虽然年轻时遇到了一些坎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只要你真诚地面对生活,生活不会亏待你。相反,苦难和挫折会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只要努力积极地面对生活,生活会回馈你。我的诗就是生活对我的一种馈赠,生活是我诗之源。

我真正接触文学是在乡下的煤油灯下开始的,尤其是一天劳动后,不仅身体疲惫不堪,精神生活也经常匮乏苍白,每当这时,拿起一本刚从朋友那里“抢”来的好书,就会感到充实和愉快,即使每次都把鼻孔熏黑,但还是乐此不疲。记得有一次,因为在蚊帐里点蜡烛看书把蚊帐点着了,搞得大家一通忙乱……是文学给我黯淡的生活带来了光明,甚至还萌发了小小的文学梦。后因忙于英语教学,文学梦也就夭折了。1977年11月,我在清华大学科技英语专业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清华附中教英语,一教就是三十多年。

我热爱教育,并一直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它能把小苗变成参天大树,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让野蛮变成文明,让懦弱变得坚强,让无知变博学,让普通变优秀。中学老师虽然不可能个个是诗人,但都应该有诗人的情怀。中学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实践变成教育诗篇。难道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平凡的劳动就不能是美丽的诗篇吗?多年来,我的诗就是在这些平凡和看似琐碎的劳动中产生的,那些看似平常的事时时在感动着我,教育着我,即便是学生们一次动情的诗朗诵,在大赛中捧杯,也会让我热泪盈眶,激动难眠。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教育的灵魂就是灵魂的教育”。其实灵魂也不是教育出来的,特别不能用空洞的说教教育出来,而是用美好的事物感化和熏陶出来的,是在美与丑的比较中引导出来的。我觉得诗歌在这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诗歌可以培养人的情操,滋养人的情感,升华人的道德,净化人的灵魂,还可以扩展人的视野。中华民族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诗篇有那么丰富的精神养分,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我写诗,还因为我在清华大学这个大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这是一个有诗的地方。紫荆花下,莘莘学子;巍巍学堂,穷尽真理。外寇入侵,多少赤子弃学从军,慷慨赴死;国防科技,多少志士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三尺讲台,更有多少智者默默耕耘,不计名利。在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过去、现在,都发生过那么多有声有色的故事,将来也一定会发生更多有声有色的故事。我要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精神的传承者。

我读诗、写诗,还因为诗能感染我,给我力量,给我启示。我不喜欢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我喜欢真实向上、积极乐观的诗,并愿意用这种情绪来影响我和我的同事、我的学生。我努力在生活中去发现美的和闪光的事物,唤起内心积极向上的“精神生命”。我想,如果能在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教育诗篇,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我从1977年11月开始,到2014年10月退休,总共教了32年英语,做了5年多国际部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目前在清华附中国际教育中心工作。三十多年来,我主编或参编了近百本英语辅导和教学参考书,也做了大量有关英语学习的讲座和报告,包括在电视台和网站。但出版个人的诗歌集还是第一次,心里总是不踏实。因为写诗的历史很短,实际上还是个外行。下乡时读了点诗,上大学时写过几首,工作后因为教学忙,几乎没有怎么写过,直到2000年暑假高三教师一起去西北旅游,才又开始写。这一开始就放不下了。2009年做教学和管理时写得就更多了。因为那时我负责联系语文组,听课、议课,和组里老师交流语文教学比较多,把我年轻时对文学、对诗的兴趣又勾了起来。和语文老师们谈诗,向他们请教诗是我工作中最愉快的事。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我的诗集根本就不能完成。有位语文老师的父亲是位军队的离休老干部,不幸患上癌症,在住院和在家养病期间,那位老师把我写的诗给她父亲看,老人家很喜欢。老人去世后,这位老师对我说,父亲很喜欢我的诗,那些诗给病中的父亲带来了很多慰藉。我听后很欣慰。我真希望他是带着对人生美好的记忆和感动离开这个世界的。

在本书付梓之前,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之情。我要借清华附中百年校庆之际,感谢40年来在我学习和工作成长道路上批评和帮助过我的人,感谢同我一起创造新生命的我的学生们,并衷心地感谢清华附中本部和国际部语文组的老师们。他们是刘建钰、寇晓东、师玫、雷乔英、吴哲、白文婷、祝芳、陈媛媛、胡静、赵岩等。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友魏新志、徐卫新以及闫梦醒老师夫妇的热心帮助和指导。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为译文提出宝贵意见的,我在清华附中国际教育中心的同事Wendell RMcConnaha jiao教授。

人们常说写诗“功夫在诗外”。何谓诗外功夫,人品、学识、才艺、逻辑思维和分析批判能力,丰富的生活阅历,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不一而足。总之,真正的诗人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不同凡响的人生。我在诗歌上只是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错误和缺点肯定不少,离真正的好诗还相差很远。我将不断努力。

王英民

201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