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含义很广,除了包括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有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最近火热的云、物联网,等等。事实上,任何与表达、传递信息有关的技术都可被归类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不只是近百年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而是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的机械计算器,甚至五千年前最初的字母表与象形文字——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久远。
历史悠久的事物不难从博物馆中找到,但在历史悠久的同时还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事物,除却IT也没有几个了。近年间,IT的发展势头愈发猛烈,人们也愈发好奇IT究竟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我们很难预测IT的未来如何,但我们可以知晓IT的曾经。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希望这本有清晰时间轴的、便于索引的、包罗万象的《IT简史》,不仅仅可以被当作一部工具书,还可以让读者从IT发展历程的种种偶然与必然中得到启发。
在编写这本《IT简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克服了种种困难。首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IT史事中选择有意义的事件来记录是一个问题,过于繁琐的史事反而会影响阅读体验。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选取具有首创性的、突破性的或对世界范围的IT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在事件集群的拆分与单个事件的篇幅上,同样依据影响度而定。例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具有较大的影响度,因此我们将其每一个Windows版本都拆分成了单独的事件,而相对影响度较小的Mac OS X系统更新则没有拆分。其次,需要兼顾《IT简史》作为一本“史书”的严肃性与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的易读性。对此,我们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竭力保持两者的平衡。一方面,对于书中的任何事件与时间,我们都尽力保证有据可考,对于至今仍存争议的话题,本书并没有收录;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尽量使得文章读上去不那么晦涩。另外,在成文结构上,我们选择了便于索引与查找的“以事件为标签”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偶尔也会带来时间、逻辑跨度较大的问题。对此,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尽量将有逻辑联系的事件平稳过渡。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根据IT发展的速度与范围,将IT分为萌芽期、生长期、发展期和腾飞期。其中萌芽期指的是IT初生的阶段(约公元前4000年至1945年),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IT进入了生长期(1946年至1963年),集成电路的应用使得IT进入了发展期(1964年至1988年),最终在互联网的浪潮下,IT进入了如今的腾飞期(1989年至今)。
由于没有翔实的材料对附录中的事件加以论述,所以其中只是列出了其事件和具体发生的时间。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完美,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妥之处。例如,IT历史中的很多事件都是过程性的,早期的IT事件往往需要经过十数年甚至百余年的发展,很难定位到精确的时间,对此我们竭尽全力,但可能仍存疏漏。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与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各位能将在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与我们交流(yunxianglu@hotmail.com)。
编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