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新兴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多年,见证了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互联网+”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新媒体的增长空间。截至2015年6月,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趋近50%,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七成。作为对比,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保持在六成以上,从理论上说,如果电视机全部消失,对城市的影响已不太大,尽管还是会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收视需求;同样,如果报纸全部消失,对大部分读报人口来说影响也不太大,尽管其阅读体验可能会下降不少。互联网和手机对于传统报纸和电视的替代性,越来越强。只要有手机在,没有报纸的日子并非难以忍受;只要有电脑、平板电脑和互联网,没有大屏幕彩电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人们对移动和社交的迷恋,甚至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症候”。新媒体,正在成为人体的新延伸。
曾几何时,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物品是空气和阳光,如今可能就当属互联网上的信息了。网络信息的市场均衡价格,近乎为零。当然,免费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免费带动付费,以至于数字经济蓬勃、野蛮生长。专业机构和众包生产参差不一的内容,一起被投进了免费的染缸,难分彼此。在报纸的黄金时代,读者挑错的来电来函络绎不绝。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低劣信息的容忍度却增加了,见猎心喜,愿意忍受免费、新奇而营养价值或许欠奉的内容。总之,文明虽终将驯化野蛮,野蛮却正在征服文明。互联网以及整个新媒体家族,作为巨大的分布式的数据生产、复制工厂和推送、分享空间,具有一种吞噬性的力量。几乎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迅速数字化。这样一种近乎“黑洞”般的传播能力,使得任何单体的模拟制式的传播者黯然失色。新媒体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内容、娱乐和各种各样的应用市场。
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互联网以及新媒体世界的控制力,掌握在技术取向的大型平台和超级运营商的手中,这些大型平台和超级运营商,如谷歌、苹果、百度、腾讯、阿里等,逐渐囊括了信息聚合、信息储存、信息搜索、社交娱乐、地理位置服务、数据挖掘、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环信息经济圈。新闻,只是它们的副业之一。
技术相对于内容的霸权,在目前这一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升级的阶段是相当明显的。但是,人类社会终究是由人们的认知、心态、想法、观念所主导,而不是技术的奴隶。移动终端不过是增加了一些优越感和幸福感而已。好的内容,优质的新闻产品,始终有它的独特价值,并且能够在技术标准逐渐成熟后,再一次恢复自己的崇高声望。因此,技术不可或缺,内容也依然重要,它们彼此纠缠。计算机科学技术不等于新媒体的全部,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和应用,仍有许多独特的规律等待人们去探求。
丛书总序
大致说来,用户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核心本质,是对周围环境和未来不确定性恐惧的消除,相关联地,也包括交流和娱乐。如果人性不变,那么需求会长期存在。至于满足需求的方式、介质,新传播技术正在并还将创造出很多种可能。看起来,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新闻工作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取决于一个个睿智头脑的即时生产,标准化作业即使有,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语言的隔阂、用户的地缘兴趣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决定了行业的规模边界。但是,机器人对人工操作的取代,在财经、天气等领域已初显身手。智能化技术将会解决很大一部分初级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问题。技术的含量,与内容、产品、营销等类目相比,如果不是更重要,至少需要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和应用,也对深化和拓展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地盘提出了新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互联网的出现承接、替代了媒体的功能,而不是媒体创造了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追随者,是数字革命的后知后觉者,媒体恐怕做不到掌控网络的命运。互联网为各种各样的企业提供底层平台,也推动了商业、教育、娱乐和新闻信息等应用平台的成长。具有强大商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企业,乃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当媒体汇入了互联网的洪流中,意味着新闻行业就像文艺复兴之后的教会一样,必须适应这一商业化和世俗化进程,意味着新闻业的变革成为必然。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回应,新媒体传播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必需。
当然,人们不应忘记,渠道越发过剩,数据越发富集,信息越发泛滥,而优秀的产品始终稀缺。这是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和命脉所在。
鉴于时代的新变化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们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又一次携手合作,瞄准世界前沿,组织了一套“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应用精品教材译丛”,以飨国内的读者。前路漫漫而修远,求索正未有穷期。
支庭荣
II
一个多世纪来,观影一直是一种文化实践、一种文化习惯和一种国际性的消遣方式。作为一种媒介,电影超越了社会、政治、经济、国家和种族的界限;电影语言一诞生,旋即成为既具有普遍性意义又具有不可否认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总之,作为现代公民,观影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全球文化体验。
本书致力于拆解这种媒介的形式结构,介绍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本书有双重目标:首先,提供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的形式、风格和结构;其次,介绍重要的电影、电影导演以及涵盖一系列历史时期、流派和民族影片的电影创作传统。本书将教学功能和根本性的话题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提高和丰富读者电影分析的技能和语汇。
主题范围:形式和背景
●
本书前6章介绍电影媒介形式的构成和风格元素:叙事、场面调度、摄影技巧、剪辑和声音。
●
本书主张电影既是商业和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和创造性的奉献,然后转向探究电影发展历程、制作、后期制作、发行(包括推广与广告)以及展演等实践层面。读者除了要了解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元素是如何形成意义的,还要学习电影作为流行的大众文化,是电影制片厂和大公司生产并获得利润的一种产品。
●
在介绍真人表演的叙事电影的艺术和商业后,第8章我们转向电影制作的其他形式,重点介绍纪录片、动画片和实验电影。这里的关键是,我们用于分析更为主流的、商业的或者传统的叙事电影的种种基本工具,也同样适用于这些非传统的电影形式和风格。
●
第9章探索特定时期和地点出产的电影。重点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重要时期,美国电影制片厂和独立电影之间的差别,四种重要的欧洲电影运动(德国表现主义、苏联形式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中,历史、文化和电影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后日本、中国香港和印度的电影。
●
第10章,阐述电影分析的写作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课程学习中随时可以参阅,比如记笔记、列出参考资料来源,这一章通过安排写作作业来指引读者,有文本范例,也有汇编文献的指南。
前 言
特色
● 本书比其他著作更重视图文比(picture-to-text ratio),换句话说,本书更具有直观
性。本书正文中讨论了大部分的插图,有助于读者在学习中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细
分析影片的技能。
● 第2章至第6章、第8章中阐述电影制作的文章,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电影导演们是
如何考虑电影的形式与风格元素的。文中节选了对当代著名电影导演的独家访谈
内容。
● 每一章后面精心筛选出来的问题,有助于读者将这一章中讨论的概念应用于自己
的观影实践。这些问题既有助于生成笔记和论文写作需要的思路,也可以引导课
堂讨论。
● 每一章结尾的“聚焦”文章,把该章中讨论过的概念集中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如
何应用这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