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信息日益成为解决问题及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而网络环境以难以想象的宽广和学习情境的“无边界”,使信息检索的信息源和自由度大大提高。这对人们的信息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如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次信息素质会议上发表的《走向信息素质社会宣言》中所提出的,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是个人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具备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各培养单位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课程体系中鲜见信息素质教育的身影。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沿用针对普通高校学生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而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学生人员构成、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不能不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献检索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唯书本知识的现象;过于突出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差距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工程专业学位学生大多采用“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授课教师在教学基地开展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学后,学生回到工作单位自主完成后续学习任务。这就对教材的易读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为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小组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分析了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编制了这本针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教材。
不同于大多数教科书的书面化陈述,本书试图用生动、精练的语言,以别开生面的内容组织形式将知识娓娓道来。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比拟成大海寻宝的历险,将读者逐步引入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环节。教学内容选择始终以实用为原则,希望读者在学到方法的同时习得许多可操作的技巧,最终付诸实践,成为信息海洋的弄潮儿,以敏锐的信息意识为学习和工作铺路搭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6月Foreword《信息获取与利用》第1版于2009年4月出版发行,至今已经7年多了。这本文献信息检索的普及教材因其内容实用和表达的深入浅出,7年来多次重印,发行量较大,一直受到广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欢迎,对在科技领域的学生和科技人员普及信息检索和利用的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信息获取与利用》发行的7年中,国内外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许多和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有关,因此需要对教材部分章节进行修改。由于有关各章的作者因工作繁忙而不能进行修改,在征求所有作者意见后,修改工作主要由杜慰纯、宋爽、何葭三位老师完成。本次修改、增删内容主要涉及第4章(利用互联网搜宝)和第5章(巧用专业学术资源搜宝),其余几章基本没有改动。
随着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大国向知识强国转变的进程不断推进,知识信息检索与获取利用的技能对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领域专业人员必然越来越重要。希望这本普及教材能继续受到欢迎,在建设知识强国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杜慰纯等2016年5月于北京Foreword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也是社会各个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然而,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式的出现使人们难以获取和利用好信息。学术资源的大量涌现,使信息获取和利用技巧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专门研究信息存储与信息获取的学科,对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30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类教材建设颇有成就。据统计,编辑出版各类教材1000余种,并形成了一定的编写体系。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网络数据库的发展,对信息素质教育教材的探索日渐成熟,此阶段出版的教材在质量上有很大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①教材内容体系不合理。从目前信息素质教育教材编写内容的范围看,一般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有些教材对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涉及很少,缺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这类教材忽视了理论知识对检索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②内容雷同多。很多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缺乏一定的特色和新颖性。 ③更新速度慢。目前见到的信息检索教材大多是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编写出版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教材发展缺少适应性和生命力。 ④原创精品少。现有的几百种教材修订再版的不多,多数是自生自灭,缺乏精品教材。
本教材作为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出版、针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编写的信息素质教育教材,与现有的同类教材相比,具有如下特色:
(1) 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形式丰富。在教材编写中紧密结合实践,以各种图表、实例为佐证,使读者一看便知,一读便懂,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 内容全面,角度新颖。本教材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界定问题、选择信息源、制定策略并实施检索以及最后如何分析和利用信息。依据检索的一般流程进行讲解,涵盖了实现有效信息检索所需掌握的知识。
(3) 内容更好地体现前瞻性。本教材大量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注重信息检索在网络环境中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详尽地介绍了网络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及最新的进展。
(4) 添加了文献的整理、分析和合理使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工程硕士教育学习特别是毕业论文写作等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掌握文献信息的积累、整理,文献信息内容的吸收、分析以及合理利用的知识。
(5) 适用对象明确。本教材主要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尤其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编写,旨在强化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及研究创新能力。
本教材注重通用性、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力求通俗易懂、简便实用,重点强调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全书共分7章。第1章和第2章主要介绍信息素质及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目的是使读者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第3章重点阐述如何选择信息源。帮助读者了解各类信息源的特点,以迅速地选择最有效的信息源,并从信息检索的一般步骤谈起,试图打破将信息检索理解为检索操作过程的误区,使得读者在进入具体检索系统的学习之前,能够形成一个全局性的检索实施思路。第4~6章主要论述网络搜索工具和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及获取原文的途径,以及如何利用好图书馆资源。这部分首先从系统功能、系统结构和系统的运行环境对常用检索系统进行阐述,突出了学术检索系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介绍如何利用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和常用搜索引擎来获取学术文献等;最后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获得文献。第7章主要介绍文献的整理、分析和合理使用,从科研利用文献的角度培养学生评价信息、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本书由杜慰纯、李娜、宋爽、何葭、杨楠、陈淑云共同完成。具体分工如下: 第1,2章由杜慰纯、李娜编写;第3章由宋爽编写;第4章及第5章部分内容由何葭编写;第5章的部分内容及第6章由杨楠编写;第7章由陈淑云编写。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晓光的举荐、支持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热情帮助。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北京大学刘兹恒教授、清华大学姜爱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永发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吴旭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季淑娟教授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及编者水平有限,内容难免出现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学者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