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
博观约取,求索创新。
人类传播方式的每一次飞跃,都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密切相关。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其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娱乐。所以,作为传媒业从教与研究者的我们更应在这诸多变化当中,剥离纷繁的物质表象,准确把握行业深层次的变与不变,并将我们的研究所得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有效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背景下,综合分析传媒行业的变与不变,我们就会发现,变化的是传播方式、技术手段、运作模式与播出内容;而不变的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法则,即传播的使命、传播的价值观、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服务性与有效性等。这所有的不变聚合起来,便构成了大众传媒的基因。因此,我们的高校传媒教育,也理应在这个大前提下,有效结合行业变与不变的现实情况,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究,该坚守的坚守,该调整的调整,该变革的也理应顺势变革。
然而,相关法则究竟应该如何坚守?教学内容到底要怎样变革?这不能只是个命题,更应该落实于白纸黑字的有效践行上。于是,本着这种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批懂业务、宽视野、善思考、厚积淀,并且有着传媒使命感的教师聚集了起来,携手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开发、出版了这套《当代传媒系列丛书》,目的就是为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用符合时代特点、反映行业规律、贴合教学需要的内容,为读者呈现出当代传媒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同时,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我们在编写时也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抵近教学一线。
第二,反映时代需求。
第三,紧扣行业脉搏。
第四,科学安排内容。
第五,注重读者体验。
在这些原则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力求丛书能符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传媒爱好者自学的需要,也期待着广大读者在阅读、使用过程中能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这套丛书日臻完善。
《当代传媒系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多位业界专家的悉心指点,也得到了国内众多院校的大力协助以及诸多媒体同仁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让我们心系传媒,立足课堂;积聚力量,行在路上!
田 园 曲
2014年6月
前言
“新闻播音”历来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专科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主干课程。50多年来,前辈们的不断努力与求索,使得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案日臻完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播音员作为广播电视媒介信息传播的关键一环,其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在媒体的公信力。随着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的创作道路、语言风格和播报形式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播音员继续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核心业务能力。
为了适应广播电视发展对新闻播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融汇了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参考了数十位学界及业界前辈的意见建议,编写了这本《当代新闻播音实用教程》。本书紧扣“当代”与“实用”这两个关键词,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更侧重对实践练习的方法指导,所选取的绝大部分练习稿件也都为近几年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稿件,以便教师授课使用和学生课后练习。本书的相关教学课件、音视频文件,可以从http://www.tup.com.cn/或http://www.tupwk.com.cn/网站下载。
本书第一、二、三、八章及附录部分由李俊文执笔,第四、五、六、七章由李克振执笔,部分示范录音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播音员滕欢录制。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李洪岩教授、徐树华副教授在我们求学成长道路上给予的鼓励与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我的老师《当代传媒系列丛书》总主编田园曲老师从前期策划到付梓出版给予了很多专业指导,并提出了中肯建议,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也激励着我潜心研究,不断成长。
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责任编辑王燊娉老师所付出的辛劳。同时,陈琳、刘诗毅、喻冰妍、郭晋华、李心、张瑞景、熊悦、汪露珍等同学在资料搜集、文字校对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有人说播音是遗憾的艺术,书稿的写作也是一样,囿于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一些好的想法总是难以在笔下实现。书稿虽再三修改完善,疏漏、浅薄之处仍然在所难免,期待读者朋友不吝斧正。
李俊文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