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济学科诞生于生产、贸易和消费等活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初期,国家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始终是研究的焦点。然而,在理论层面和经济实践中,产业的兴衰和运行与国家、区域、企业、居民的经济利益及行为联系十分密切: 产业的动态发展引起资源的跨部门、跨城乡乃至跨国界的流动; 产业集群和产业价值链作为一个交换平台直接影响生产、流通、就业活动; 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较多体现在产业政策方面。产业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性,因而能够应用于指导产业政策的制定,在总结和归纳产业运行的经验和规律过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
概言之,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产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探讨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实现资源在产业内、产业间有效配置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
本书作者在长期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有感于产业经济学教材需要将主流产业经济学原理和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相结合这一需要,并结合城市化等时代发展趋势,编写了此教材。西方经济学有关产业经济学的教材聚焦于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和政府相关政策等问题,较少涉及产业关联、区域和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决策等问题。中国作为拥有浓厚层级文化和保持较高经济高增长率的发展中大国,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直接参与或积极干预的角色,各区域和城乡间产业发展程度差异显著。因此,中国产业经济理论还需要回答产业结构转化、升级、空间布局和产业竞争力培育等动态经济学方面的问题,研究视野应更为开阔,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鉴和融合跨各类经济学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这样才能更好把握现实产业运行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出和优化产业政策。
沿着以上思路,本书的写作按照企业、市场、政府与产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关系的主线逐层展开,既涵盖了主流的产业经济学内容,又力求与丰富的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历史潮流,兼具产业发展政策的特色教材。篇章的主体框架包含产业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政策导向和实践专题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讨论: 产业经济学有关寡占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产业规制和政府政策措施与增进市场效率; 产业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产业组织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与空间布局原理; 同时评述了值得中国借鉴的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
本书遵循同济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突出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宗旨,结合比较丰富的产业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旨在形成以下一些内容创新。第一,提出了学科融合的“大规划”的科学原理。现今产业和产业集群与其所存在的空间主要分布于城市和城市群,而产业经济学对城市化和产业发展间的联系探讨不足,忽视了产业价值链以空间高度集聚的形式自我强化,从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相对差距扩大的现实。有鉴于此,作者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大规划”原理,评述了有关城市各类主要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和规划原理,提出了大规划准则和方法。第二,将社会网络资本概念引入分析框架,区域间产出水平空间经济性的差异可由人口流动、社会网络基础及相关设施与社会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相关的信息量加以解释,由此得出相关的产业经济政策含义。第三,突出产业布局的空间经济性原则,从产业的角度对城市功能区做了细分,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价值链进行产业规划。
本书的读者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和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对产业经济学和城市规划问题感兴趣者。为了方便阅读和学习,一些章节引用了案例,并在每章后设计了思考题。
吴建伟负责设计全书的主体框架和篇章,校对了书稿以实现篇章内容的协调,并撰写了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和十五章。楼永撰写了第一、二、三、四和十章。张鑫撰写了第五、六、七、八和九章。
本书是对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尝试,力求拓宽学科领域并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参考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向所有参阅过的教材和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也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杜星和相关人员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书中难免有争议和差错,希望读者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时有机会加以完善。
吴建伟2016年3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