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在当前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不断升温的浪潮中,电子文件大量生成和普遍应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基本信息支撑。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为我国的档案学者打开了电子文件管理这一新的研究视野,电子文件管理得到了我国档案界学者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电子文件管理的规范指导文件,电子文件管理在国家战略层面得到了全面规划和积极推进。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的内涵也愈加丰富,往往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文件通过链接、嵌入或其他方式组合的复合体,形成电子文档,并通过归档保存形成电子档案。因此,电子文件呈现和传统实物文件显著不同的诸多新特征,知识成为电子文件的重要属性。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基于手工档案管理实践经验的档案学理论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电子文件管理带来了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电子文件管理从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向知识管理演变,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知识管理等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内容逐步成为电子文件管理中必须关注的重要主题。

  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与信息科学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现象,电子文件呈现许多新特征,对于高等院校的电子文件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当前电子文件管理教材的内容主要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实践,重点是文件的管理策略和文件管理的技术解决方案。尽管近年来我国档案学者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文件的知识价值已经有所关注,但现有教材在知识管理、知识分析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方面仍嫌薄弱,或仍停留在概念介绍层面。

  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书将电子文件管理置于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确定了本书的编写特色,即基于当前档案学与信息科学学科融合的新趋势,将知识管理原理和技术融入电子文件管理理论。基于此,本书以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为主线,介绍知识管理环境中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电子文件的概念和特征、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理论、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元数据、电子文件知识库管理、电子文件知识分析、电子文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趋势与政策。

  全书共分8章。

  第1章以数字信息时代对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为出发点,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及其特性,数字信息时代的电子文件特征;阐述了电子文件的概念、定义和种类;分析了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分析了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

  第2章以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阐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阐述了文件连续体理论概念、管理框架及其影响;分析了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及电子文件管理由“保管模式”向“后保管模式”转变的趋势。

  第3章以电子文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分析了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管理要求、管理环节和管理流程标准;分析了电子文件的形成管理的要求;并对电子文件归档、存储、保管、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分析。

  第4章以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管理为主线,阐述了元数据的概念由来、内涵和分类,分析了元数据在电子文件中的作用,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元数据标准,分析了电子文件元数据管理的过程,并通过实例对元数据的详细定义方法进行了分析。

  第5章以电子文件知识库管理为主线,分析了电子文件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融合,知识与知识管理的主要概念,着重学习语义知识库技术和基于本体的语义知识库建模方法,并阐释了知识地图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技术。

  第6章以电子文件知识分析为主线,介绍了电子文件文献计量经典定律、基本方法和计量指标,以及常用的文献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知识分析的技术方法中,重点阐述了文本挖掘的概念和算法,并介绍了中文分词的算法和系统。

  第7章主要涉及电子文件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Web链接结构与信息内容;搜索引擎和网络爬虫的工作原理与相关工具;网络链接分析基本概念和算法;网络引文分析概念和指标;社会网络分析基本概念、描述模型、分析方法和工具。

  第8章讨论新技术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趋势和政策。主要分析了新技术条件下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风险及其新趋势,讨论了电子合同和电子发票等新型电子文件的管理思路,分析了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体制及主要的电子文件管理政策法规。

  本书由北京交通大学王英、国家档案局蔡盈芳和北京交通大学黄磊主编。详细编写的章节为蔡盈芳、黄磊(第1~3章),蔡盈芳、王英(第4章和第8章),王英(第5~7章)。冉青云、乔璧君同学对本书的案例分析亦有贡献。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此外,本书写作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文献,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