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求索
——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
选择“守望·求索”作为本书的主题源于以下考虑: “守望”包含着我们对教育责任、教育规律、育人规律的尊重、坚守和践行;“求索”包含着我们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思考、追求和探索。
一、 引子
在琢磨要跟大家说点什么、从何说起的时候,我自然回想起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陕北延安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山村走出来的我,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班列车,走出黄土高坡,走进大学,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我时常在想,是什么让我改变了命运?天赋?努力? 我觉得都不尽然。我常常回想的,是我的父亲向人借书、在煤油灯下抄书的情景,是那些北京知青老师为我描绘的外面的世界,在我心里留下了岁月抹不去的鲜明印象,重要的不是他们教给我多少知识,而是让我有了志向、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他们身上那种全面的素质、忧国忧民的情怀教育了我、影响了我。我常常想,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尤其对于一个校长而言,他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追求或多或少都会与他的教育经历有关,对我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验、教育思考和感悟决定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追求。
从1982年1月参加工作到今天,我投身教育已经整整三十三年了。从2007年1月来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也有八个年头了。看着自己那一本本挤满了密密麻麻小字的工作日历和日程安排,怎一个“忙”字了得?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我的团队坚持不懈,发扬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克服了许多困难,度过了许多危机。经过团队共同的努力,不仅让清华附中焕发出了新的风采,各方面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而且在一些关乎教育全局的重要问题上,有了自己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里,我并不想去详细描述我们的具体做法,也不想过多地展示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所取得的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而是想利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思索、探索和求索,说说我们办学的心路历程,交流我们眼中的教育、心中的教育和手中的教育。
二、 突如其来的任务
2007年年初,我来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当时许多人都感到奇怪,也非常好奇。为什么会把一个大学的教授突然任命到附中来担任校长?其实,我自己也感到有点意外。但是,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找我谈话之后,我觉得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
记得那是2006年的冬季,大学即将放寒假,作为数学系党委副书记的我正在组织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的阅卷工作。组织部的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说要有一项新的任务交给我,那就是去清华附中担任校长。我当时有点懵,满脑子都是问号。傻傻地问道: “这是征求我的意见还是组织已经决定了?”组织部的领导笑了,但是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校党委书记会找我谈话。真正谈话时,校党委书记没有征求我意见的意思,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为什么要派我到附中,并对我的工作和附中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 “你在附中工作的意义并不比在大学小,作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也算科班出身,又是学数学的,数学课也教得不错,在大学期间一直担任本科招生组长,经常与中学打交道,又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到附中挺合适的。”看到我依然有点犹豫,他又说: “大学有几百个教授,少一个多一个关系不大,而附中只有一个校长,一定要办好附中,要办得与清华的地位相称,要让广大的教职工满意,要在中学教育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有所引领。”他一再叮咛我,不仅要愉快地接受任务,而且要安心地工作,说附中是一个值得踏踏实实干下去的岗位,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岗位。
既然是组织决定,作为党员、作为清华人,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我对教育当然不陌生,但是对中学教育真的比较陌生,但是我当时想,数学那么难都能学会,难道中学教育就学不会?后来我才发现,中学教育真的比数学研究难。
我在来清华附中前,与中学的亲密接触有两次: 一是我自己读过中学;二是在大四的时候去中学进行过教育实习。但是由于在清华工作期间我负责一个省的招生工作,与许多中学校长、中学教师和学生打过交道,深知中学各方面的难处。我知道未来一旦接受这样一项工作,那就意味着每天要为百亩校园、为几百名老师和几千名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安全负责;手机得二十四小时开机,这意味着几乎要牺牲所有的周末甚至节假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更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数学,走下熟悉的清华讲台,放弃自己的全国名师梦;还意味着面对近乎惨烈的应试教育竞争大潮,这一切谈何容易!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我该何去何从?我该如何应对?
清华附中有百年雄厚的历史积淀,有一支团结的领导团队,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更有一群充满天赋、活力和梦想的优秀学生。尽管前路漫漫,我对此仍充满了信心。
三、 融入百年名校,确立发展目标
八年来,我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的过程,我已经融入这所百年名校,与清华附中人共同成长。
2007年1月,我正式走马上任,利用寒假时间,我熟悉了一下附中的历史,找附中所有的校领导进行了谈话和交流。之后,有半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努力从陌生走向熟悉。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追求和教育行为都需要设计,需要选择。我想这种设计和选择,需要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需要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需要选择的首先是目标,其次是路径,然后就是达成路径和目标的做法。一个人要登上一座山很容易,但是,要带一群人登上一座山就很不容易。有些人会问你,为什么要登那座山?有些人会问你,为什么要选那条路?有些人会问你,为何要走那么快?还有些人会问你,我就喜欢步行,为何要坐缆车?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提出完全相反的问题。
那座山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我们的办学目标: 中国一流,世界名校。那条路就是阶段性规划和目标铺就的长远规划。
我们说的领袖人才就是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并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这个行业或者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物。
领袖人才就是具有领袖素质和才能的人,不能简单地把“领袖”和“领袖人才”等同起来。中学是人才奠基的阶段。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要培育他们具有领袖人才那样的素质、修为和品格: 高远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出众的才能、超常的耐力和服务的意识。
2007年暑假干部会上,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经过班子会多次讨论之后,我们明确提出了“九年发展规划”的战略构想,制订了“三个三年,分三步走”的具体目标,确定了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方向。
九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2007—2010年完善准备阶段: 确立学校战略布局,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加强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好准备。
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全面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抓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形成普遍认同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生源质量要有改善,学风要有改观,学生培养质量要有明显提高。各种重要的办学指标要有显著提升,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2010—2013年稳步发展阶段: 基本完成学校战略布局,学校的环境和硬件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内涵得到充分发展,初步建立起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打造出一支优良的教师团队,基本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形成清华附中独特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绩和水平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认可,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2013—2016年实现腾飞阶段: 全面完成学校战略布局,学校管理科学高效,校园文化和谐美丽,育人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生源质量等都达到较高水平,办学的各种重要指标名列前茅。尤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特殊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独具特色。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和办学成果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基本实现学校“中国一流,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
在2008年暑期干部会上,我们对战略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形成了“一个规划,四个构想,七项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个规划”指的就是九年发展规划,当时我们提出: 在解读和实现清华附中办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第一,社会的客观需求。学校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中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学校只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这就是学校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的体现。
第二,学校的客观基础。学校的今天是昨天的继承,学校的明天是今天的发展。学校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改革的关系。充分挖掘、了解和继承清华附中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三,办学的客观条件。学校的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学校规划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客观基础。我们也面临进一步改善客观条件的困难。
第四,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规律主要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规律。一定要研究规律,掌握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四个构想”指的是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办学、开展国际教育和拓展培训业务。这些年我们一直都按照这四个构想在不断地努力。
“七项目标”指的是: ①正确的教育理念; ②良好的育人环境; ③和谐的校园文化; ④一流的师资队伍; ⑤最好的社会资源; ⑥骄人的办学成绩; ⑦凶猛的发展势头。
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提法确实有点“凶猛”,但是这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当时的决心和信心。那时,我们都特别有干劲,有了这样明确的规划,接下来就是逐一去落实。随着这些具体行动的落实,清华附中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年更比一年好。
四、 统一价值追求,注重实践探索〖*4/5〗(一) 统一思想开展全校大讨论,通过制订校园文化手册,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统一了思想和价值观。
(二) 关注学生发展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我们认为品德志向最重要,一定要努力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同学中的“领袖人物”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关键,同时他们的志向、品德、修养和能力对于未来能否成为领军人才也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决定开办“学生领袖训练营”,促进优秀学生更加卓越,让优秀学生带动全校学生,使其更加优秀。
(三) 开办学生领袖训练营
2009年11月19日,清华附中“学生领袖训练营”开营仪式举行。我在开营仪式上发表了题为《努力提高竞争力,为领袖人才奠基》的演讲,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希望同学们具备勇气、创造力、竞争与合作精神、兴趣与激情、品位与境界、领导力和行动力等,并鼓励大家树立理想,有激情,并积极地去行动,还就校园文化、如何在逆境中成长等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一进行回答。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深有感触,觉得我的话语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清华附中“学生领袖训练营”是清华附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新的探索,它通过专家讲座、课外活动、读书交流、项目设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领袖气质。
(四) 开发生涯规划课程
清华附中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明确自我奋斗目标,以确保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设计和开发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定基础。生涯规划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发现和搞清楚主要人生目标是什么,其次是分析如何着手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学习生涯规划的具体细节,设定短期目标并策划如何达成,向着梦想切实行动,然后在学习和行动中不断修改和更新人生目标。
(五) 开发校外考察课程
清华附中校外考察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校外考察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
清华附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特征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面向部分学生的和面向有特长、有潜力的学生的三类校外考察课程。
(六) 开展社会服务性学习
清华附中学生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性学习活动,该协会以“弘扬志愿文化,爱心服务学校,微笑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充分结合中学生特点,以校园服务、知识传播、关爱社会为主要特色,深入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社会化和持续化。学生志愿者协会致力于增强广大附中学子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志愿者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鼓励同学们回报社会,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七) 改革课程,努力实现因材施教
清华附中的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也比较大,为了能满足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的需要,学校将国家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这样适应学生不同需求的层次化核心课程。同时,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学校开发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课程。而为了能体现清华附中的特色育人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清华附中学生的竞争力和领导才能,学校设计并实施了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局观、责任感、创造力等能力素养的、具有清华附中特色的领导力课程。此外,为了给拔尖学生以研究个人所擅长的领域和展示个人专长的平台,为了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了能对前三类课程进行内容、形式上的合理补充,清华附中还形成了具有多元知识内容的、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并自主授课的学生自创课程。这样,学校就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八) 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专门建立了教师的学术积分制度,改善了教师评价体系。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和事业的发展,我们特别注重更新教师观念方面的培训,在全国率先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的实践,培训和推广了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只有解决好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式。
(九) 解决好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平台问题
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解决好影响学校的关键问题。我们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创办诸多分校,不仅解决了生源的问题,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我们让学生自主开发讲座课程、自主设计学生节活动和一些大型活动,就是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凡此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 履行名校责任,努力服务社会
名校与一般学校不同,应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名校至少应该有三大责任: 为未来人才奠基、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和努力承担社会责任。清华附中作为一所知名大学的附中,作为一所知名中学,不仅要办好学,也要在改革、创新方面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有所作为。
(一) 建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建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想法始于2009年,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中国的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无法满足优秀学生的需求,许多学有余力的同学存在“吃不饱”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许多富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严重脱节,许多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发展。而美国利用大学先修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时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呢?我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当时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立即成立了一个小组,启动了大学先修课程的研究设计工作,今天看来当时的胆子确实有点大。
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大学先修课程体系的建设,虽然现在看来还不算成功,但是已经有很大进展。今天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负责人之一,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开发了6门课程,全国60多所高中参加试点,3000多名学生同时上课。从一个小组成立到成为教育部的委托项目,经历了5年时间,把这个理想变成现实的动力也许就是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吧!
(二) 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分系统
如果说中国高校招生和高考难以真正改变,素质教育在中学难以实施,学生全面发展难以实现,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一个系统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我们的评价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成绩。没有科学的评价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选拔,没有正确的选拔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这也许就是在新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了高校招生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因。
我们过去在自主招生推荐过程中,只参考文化课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没有发挥作用。没有具备权威性、科学性和公信力的评价方式可以使用,于是我们在2012年秋季决定自己研发一套综合素质评价积分系统。这个综合素质评价积分系统的使用,将会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年底,我们完成第一个版本的设计,2013年春天,实现了第一版网络在线评价。2014年,我们又根据教育部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最新精神对我们原有的设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现在最新的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进入测试阶段,我们期待这个系统能够在未来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发挥作用,为人才选拔培养方式的改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诚信联盟”的发起、成立到“寒门英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从承办多所分校到长期扶贫支教,从国际部的举办到与国外名校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清华附中一直在探索着、创新着和追求着,为了今天的教育,为了今天的人才培养,更为了明天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六、 结语
清华附中把“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我们的教育责任就是为这些未来的时代精英们奠定身体健康之基、奠定良好习惯之基、奠定综合能力之基、奠定人生方向之基。
当然,办好一所中学不仅需要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切实可行的计划,更要有一支团结和谐的领导团队,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离开这些,校长将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我们有了些许的进步,许多求索才刚刚开始,有些求索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也是对教育使命的担当,更是对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守望,太多的东西需要坚守,太多的东西需要变革,太多的东西需要勇敢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清华人,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厚德载物,勇于担当责任。我们已经选择了那座山,已经选择了那条路,无论前路有多艰险,我们会一直攀登下去,我希望大家能为我们加油,更希望大家能与我们同行!
王殿军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