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则是这两大趋势的交汇点。由于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现有的作业方式与手段,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缩短商业循环与周期、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因此,电子商务正在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电子商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产品、服务,改变着消费者细分化、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岗位和劳动市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平台与生存方式,电子商务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每个企业都必须成为一个电子商务企业。” 电子商务也必将引起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变革。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学术界在不断总结和探索着电子商务的规律和理论,教育界也在积极地推进着电子商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教育部正式成立了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进入了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2008年,由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试行)》指出,经管类的电子商务本科生培养目标是: 侧重掌握现代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商务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较好掌握网络化计算机和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从事商业、贸易和营销管理等的实践或研究、教学活动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化人才。也就是说,要培养懂得IT并能利用IT进行商业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的人才。
作为长期在经管类高校任教的教师,在给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讲授《电子商务概论》的同时,也面向全校开设了该门公选课。来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学习。这反映出由于IT向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业务的渗透与融合的趋势,引发了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学习《企业电子商务概论》的需求,也使作者萌生了在电子商务专业《企业电子商务概论》讲义基础上编写面向全体经管类学生教材的想法。目前,国内同类教材在普及电子商务知识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普遍存在两类缺憾,要么内容过于宽泛,缺少逻辑主线,对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晰;要么过于偏重于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实现,对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和经济意义挖掘不够,不适宜于经管背景学生的学习。为此,本书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1) 以传统企业如何向电子商务转型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是电子商务的微观主体。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是一种业务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重大的革命。电子商务改变企业业务运作模式、企业竞争策略、提升企业间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是企业在电子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强调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并以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2) 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管理与IT并重作为教材写作的视角。该教材面向经管类、计算机类及其他各专业学生,以电子商务引发的企业营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业务模式、企业间关系等管理变革为背景,讲述IT的商业应用和价值贡献, 重视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应用,着力对学生进行IT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与大多数同类教材不同,这部分内容没有收入本书。对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关的技术开发知识会在后续课程中讲述。
应当承认,此项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电子商务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教材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作为导论性质的课程,限于篇幅,无法就知识点一一展开详尽论述;其次,受摩尔定律的支配,电子商务的技术和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尽管本书力求体现这些变化,但仍无法做到包罗万象。希望读者不要仅仅局限于本书的知识范围,更应关注和跟踪电子商务最新的发展动态,本书也力争通过不断修订以弥补缺憾。
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陈禹教授和方美琪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两位导师的深厚学养及其一贯倡导的开放、多元、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如沐春风,拓宽了视野。方美琪老师自1993年就开始了电子商务的研究和教学,1994年开始编写有关教材,1999年正式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电子商务概论》教材,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子商务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2005年,我有幸参加了方老师任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的编写,随后又与方老师一起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电子商务设计师教程》和《电子商务技术员教程》中出任主编。其间,方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上述教材也是我这些年来主讲《电子商务概论》的主要参考书。即将出版的这本教材,其主线和视角等承袭了方老师的一贯主张,并得到了方老师的大力支持;在素材选取上除了尽可能将最新的电子商务实践和研究成果收入其中外,也参考并摘引了上述几本教材的部分内容。
因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各位同仁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