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名的经典《第三次浪潮》中,明确地将人类社会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信息文明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把当今时代称作“信息时代”,或者被更确切地称作“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产生大量信息,同时也处于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信息技术拓展了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何有效地管理、应用这些信息,使它们为组织运行和决策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任何组织要在当今社会保持优势和做强做大,必须有效地管理组织和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提供信息管理支持。
过去,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是辅助管理,以解决现行问题为主要目标。现在,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只是辅助,它可以引导组织变革,实施新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兼高级研究员保罗?大卫形容信息技术是一种“弥漫性技术”,它弥漫、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全方位推动社会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综合运用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数学、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在应用与开发的实践中又形成新的理论,一直成为组织应对新的信息环境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本书力求在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同时,吸收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最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创新。内容涵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开发过程以及系统的应用和管理。
在教材体例上,本书吸收了国外教材的优点,每章通过引导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各章节在讲解重点或难点时,配有直观的图示或脉络清晰的表格便于读者理解。每章均列出了重要的知识点,课后备有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的中英文对照以及思考与练习,供教师组织教学时选用或学生自主学习时复习参考。
本书以信息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为主线,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描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并按照结构化方法讨论系统开发过程。
本书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可读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与系统理论,同时也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交叉结合发展。本书在阐述理论时避免了大量篇幅叙述国内外不同表述或陷入不厌其烦地介绍学派之争,而是吸收国内外学者的优秀成果,将有代表性的、普适的理论列出,并进行详细阐述和透彻分析。在阐述应用时,吸收了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并根据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表达出来。
第二,系统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本书的理论知识围绕信息系统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展开,涵盖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就信息系统对组织管理影响的相关知识、技术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有助于学习者对管理信息系统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第三,实用性。本书注重信息系统理论在商业领域的实际应用,突出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案例及理论讲解分析将企业案例和系统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而且保持了一定的深度,使读者能够在学习信息系统理论的同时,联系实际,领悟市场环境下管理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四,前瞻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被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从事该学科的研究者们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理论、决策理论、系统科学等多门学科中吸取相应知识,融合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内容中。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了讲解传统的理论,还对近年来信息系统发展的热点进行介绍,各章节都有对本领域的发展趋势介绍,如云计算、虚拟组织、数据仓库等,为读者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最新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由李少颖、陈群担任主编。李少颖负责大纲的起草与初稿的审核、修改及全书的总纂,陈群负责章节案例的审定。本书各章节的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由李少颖编写;第3章、第7章、第8章由陈群编写;第4章、第9章、第10章由芮廷先编写;第5章由顾夏编写;第6章由张峰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著作,并尽量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这些参考资料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力图编写适合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编写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