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餐饮核心工作能力和会议核心工作能力是高职学生
必须掌握的重要核心能力,它集中体现在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上。因此,各高职院
校都开设了“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实务”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符合酒店
需要的精服务、懂营销、会管理的高技能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编写一本既能反映酒店
宴会实际业务,又能从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本
教材以宴会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和运作流程为中心线索,分别介绍了认识主题宴会设计与管
理、宴会部机构形式与人员管理、主题宴会预订与销售、主题宴会菜品与菜单设计、主题
宴会酒水及服务流程设计、主题宴会环境设计、主题宴会台面及摆台服务流程设计、主题
宴会服务流程设计与管理、主题宴会菜品生产与价格管理9方面内容,力求使学生所学知识
和技能与工作岗位相适应。本书既可作为高等专科院校以及成人高等院校的旅游、酒店管理
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酒店对其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使用。
本教材具有以下3个特点。
1. 采用项目教学法设计教材体系
本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设计教材体系,形成了围绕宴会部工作需求的新型讲授与训
练项目,并按照酒店宴会部实际的典型工作流程设置9个教学项目,以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
化的单元式教学模式。本教材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每个项目中设置必须完成
的几个任务,通过任务中的实训案例,让学生体验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同
时展示学生独立完成的成果,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丰富的训练案例
在典型案例的选取上,一方面力求将酒店主题宴会设计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内容中,
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设计主题宴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贯穿主题宴会设计过程
的虚拟情境案例和每个项目中的个别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的综
合能力和单项能力都得到强化。
3. 教材结构新颖
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每个项目都设有项目描述、项目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
标、素质目标)、任务、项目小结;每个项目内容都分解为若干个层层递进的任务;每个
任务都包括引导案例、相关知识、实训(包括知识训练、能力训练、素质训练)、小资料,
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并方便教师教学。
多年的项目教学实践证实,学生能够掌握主题宴会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根据
宴会主题填写宴会所需表单,并对主题宴会进行整体设计。通过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学生
获得了到酒店参加宴会设计与服务实践的机会,并受到酒店管理人员和老员工的认可。
编者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专著和书籍,在此对相关作者深表谢意。同时
也得到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沈阳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牟昆、辽宁现代服务
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虹薇和吴素君、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阎文实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
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诚盼使用本教材的读者提出宝贵意
见,以便修订完善。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编 者
2013年5月
第二版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宴会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客人的
需要,各家酒店千方百计地创新宴会设计。如今,具有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缺
乏,可供学习的教材少之又少,因此,我将多年积累的讲授“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的教
学资料,结合亲历酒店宴会部的工作经验和案例,汇聚成一本既能反映酒店宴会实际业
务,又能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以宴会部的经营管理活动
和运作流程为中心线索,将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的每项核心工作提炼出来形成宴会设计与
管理工作流程的各个项目,最终形成《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实务》这本书的9项内容。如
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
务技能大赛的多次举办,为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深
受广大高职高专旅游与酒店专业师生的重视。2013年8月,本书第一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向社会后至今已印刷6次,三年多以来,笔者听到了许多执教者对《主题宴会设计与管
理实务》一书的反馈意见,而本人也一直在主题宴会设计的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思考、深
入实践中总结提高,于是有了今天的这本书。使用者会注意到第二版较第一版在内容方面
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修订了第一版的部分错误,内容更加贴近从事主题宴会设计与管理
工作岗位的要求。本书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院校以及成人高等院校的旅游、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酒店对其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使用。
作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专著和书籍,在此对相关作者深表谢意。同时也
得到了酒店同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本人学识水平,书中一定还存在缺点和疏漏,期盼使用本书的读者批评指正。反
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作 者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