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审计信息化成为必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子数据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成为近年来审计信息化(计算机辅助审计)领域的热点问题。伴随着这一审计信息化浪潮,作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审计信息化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为了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满足高等院校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以及相关审计人士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需要,根据多年来开设这门课程的经验,作者于2008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2012年出版了第二版,本书现已被国内众多大学选作教材,先后多次印刷,2014年被评为“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所总结和提出的一些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如“数据查询”、“孤立点检测”等被广大同行采用和推广。应广大老师和读者的要求,结合近三年的教材应用经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新进展,作者对第二版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内容更新和增加达50%。相对于第二版,第三版的主要变化表现为: 更新本书中所涉及的软件版本(包括通用软件Excel、Access、SQL Server,国外审计软件IDEA,国内审计软件AO等),即第三版中所有相关软件的介绍、应用及案例设计均采用目前审计人员常用的软件版本; 在理论内容上增加了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等最新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方面的内容; 在实验教学上修订和增加了6个实验模块,实验平台涵盖了通用软件Excel、Access、SQL Server,国外审计软件IDEA,国内审计软件AO,以及作者根据电子数据审计教学的需要,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V1.0,可供高校根据自己所具备的实验条件选择开设所需的课程实验。

内容

早在本书第一版中,作者把我国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概括为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也可以称为电子数据审计。目前,电子数据审计是国内外审计领域关注的重点,2014年12月,国家审计署机构调整,增设了电子数据审计司,电子数据审计司的增设充分说明电子数据审计在目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本书力求全面反映该领域国内外最新成果。在内容安排上: 第1~6章内容属于基础篇,供读者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然后介绍了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审计软件; 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重点分析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电子数据审计)的关键步骤,即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预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第7~10章内容属于高级篇,供读者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新理论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热点问题,如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 附录中基于Excel、Access、SQL Server、IDEA、AO以及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V1.0,设计了6个实验模块,满足了不同高校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很好地开设实验课程的需要。

特色

作为一本高等学校的教材,仅仅讲解如何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本书是在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多年高校教学实践与审计行业实务培训的基础上完成的,紧扣目前我国开展的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电子数据审计)的现状和特点,在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系统地分析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术方法。书中设计了6个实验模块,满足了各种条件下开设课程实验的需要。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持续审计、联网审计、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新理论知识。因此,本书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务教材,也可作为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教材。

对象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审计、会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各有关专业的教材,可供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审计硕士)两个层次的读者使用,同时可作为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和业务学习资料,以及审计专业人士、审计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致谢

在本书第一版到第三版的写作过程中,南京审计大学以及国家审计署等审计实务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和框架结构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在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使用过程中,山东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的牛艳芳、孙静华、幸莉仙、黄胤强,以及南京审计大学的张文秀、李庭燎、余小兵等老师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书第一版到第三版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71572080,70971068,70701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14YJAZH006,08JC630045)、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 教外司留[2012]940号)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2006039028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13GLC016)、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项目编号: 2014XXRJ015)、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项目编号: 苏教师[2010]27号)以及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相关教学材料、实验数据、教学软件,可与本人联系。本书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作者将在第四版中进一步完善。

陈伟2015年8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