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国外称为Finance的金融是指以下四部分内容:公司金融、资产定价、投资和微观组织行销。博迪·莫顿的《金融学》认为金融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将金融资源跨时间配置的学科。时间因素以及因此产生的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金融赖以存在的理由。在此框架下,金融学实际是研究金融主体、个体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即微观金融。在美国等国外商学院里的Finance课程,是从微观视角讲授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有的仅限于讲资本市场,诸如资产评估、风险度量、风险管理、利率结构、金融资产定价、金融工具创新、资产购并重组等,从基本概念的论证直至具体的计量模型,就Finance及其相关内容,与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有很大差别。传统上,我国理论界所使用的金融概念主要是指货币资金融通的理论与实践,具体指两部分内容: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研究的是货币如何贯穿于经济运行的诸环节,是对现代货币经济社会的一种基本诠释。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波动与风险、外汇储备等问题。
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促使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重点由传统的货币、信用与银行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转向一个内涵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和交叉的动态开放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我们认为金融学就是研究金融系统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的科学。本教材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以及国外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等内容,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
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连接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