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什么是造形呢?人们常把所有的形态都称为造形。例如,这棵树的造形很好看;这辆汽车的造形很美。把自然的形态和人工的造形不加以区别统称为造形,这在严格的意义上是不准确的。所谓造形应该是指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可视的或可以触摸的材料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造形是指人类创造形体的过程和结果。造形首先是人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创造或造物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方式。不论是在无意识中,还是在有意识中,所创造的造形结果都可以称为造形。无意识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意识。这可以说是对造形的真正诠释。

  造形和造型有什么区别呢?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这两个词:造形和造型。在艺术类的活动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造形”一词;在工业制造业中更多地是运用“造型”一词。辞典是这样解释的:造形是指外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注重的是轮廓的意义。而造型呢?我们顾名思义就可以得出它是用土来进行造型的,一般是指建筑的形体或者是模具的造型。个人的理解,造型更加强调了体量的关系,然而约定俗成都是用造形一词来表述形体。

  德国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由伊顿创立他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的体验、视觉的感受、材料的特性与效果、工艺精良的体验,以全面培养设计学生的素质。它是从一个学习设计的人的整体思路出发而设置教学课程的。然而经过日本改良而后移植到中国时,设计教育立体构成的精髓几乎看不见了,剩下的只是表面形式的折纸游戏的技巧。应该说日本的立体构成在一些方法和技巧方面针对某些专业是有启发性的,而作为设计基础课,我们不能从一个专业或局部去培养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全面地去了解掌握,并提高造形的能力及方法。目前较为系统地从感性和理性的两个角度去探讨造形法则的图书太少,这些书有着共同的书名为立体构成,并且逃脱不了折纸的陋巢,用折纸代替了对立体造形的规律和方法的真正探求。我们不能否定立体构成的意义和方法,立体构成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有社会文化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以及工艺加工方面。折纸方法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作为基础设计教育的全部就太狭窄了,我们不能以一概全,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受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影响,早期的造形方法都倾向于用数理的理性方法表达,这大概是建筑需要精确计算而致的吧!而这些理性的表达方法解释散见于各类的建筑造形书籍中,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对方法的归纳和介绍非常少,只是对案例和实际操作介绍更多一些。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造形的创造是依据感觉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灵感的闪现来源。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创造中确有部分是这种状况,但这也是从长期的观察积累中得到的启迪,然而大部分造形的创造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以依循的,是可以加以归纳总结的。本书总结了前人在设计的过程中所用的一些常见的数理方法,并举例加以分析,以期待同学们在汲取营养的同时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造形,总结出更丰富的手段和方法。本书的脉络主要是以中西方造形形式的形成作为切入点,通过这一介绍能使同学们了解造形形式的历史渊源、构成这些造形轨迹中起到转折点作用的人物,同时深入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形式符号的来源,它的内在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后几章主要介绍数理形式以及历史上出现的名作并加以分析,最后一章主要介绍了仿生在设计中的运用。

  这些方法和例子对造形设计的构思是具有启发性的,在教学中同学们将得到很大的收益,眼界上得到开拓,方法上得到提高,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仔细分析同学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方法的重要性,更加深切地理解设计的内涵。同时,希望通过此书抛砖引玉将我国的设计理论共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