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修辞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修辞学习其实是伴随语言学习同时进行的,不过在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人们没有意识到它或不去着意提它罢了。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修辞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修辞的学习也同样是贯穿于英语学习始终的。不过,愈到高级阶段,英语修辞就愈发显得重要。可以说,每个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都应当学习英语修辞。
教育部2000年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修辞学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目前已经有相当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专门开设了“英语修辞学”课程。即使有的高校尚未开设该课程,其英语专业学生也往往通过自学或通过其他课程陆续、非系统地学习英语修辞知识。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选题都和英语修辞有关。
笔者从1996年开始讲授“英语修辞学”这门课程。当时,一方面深感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深感当时教学资料尤其是英文版资料不足给该课程的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虽然后来英语修辞方面的书籍渐渐多了起来,但是适合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教材的英文版教学书籍仍然十分短缺。笔者深感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多年英语修辞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发掘资料、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新的学术视角,吸取新的知识,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在多年教学讲义的基础上逐步整理形成了本书。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同时也包括具有相当英语水平的其他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
本书分3个部分,共11章。第1部分包括第1~3章,其中以第2章为重点。第1章为导论,论述修辞学的定义。该章分析了修辞学与演讲术的相互关系,在列举众多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辞应当具备的五个要素。第2章为第1部分的核心,主要介绍英语修辞学及其渊源——西方修辞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的修辞观点。第3章从英语修辞与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关系入手,分析学习英语修辞的重要意义。第2部分包括第4、5章。第4章讨论选词,第5章讨论用句。本部分所讨论的选词和用句原则是英语修辞的基本内容,掌握了这些原则就打好了英语修辞的基础。第3部分包括第6~11章,重点讨论英语修辞的精华部分,即修辞格。本部分共讨论了41种修辞格。其中,第6章为第3部分的导言,讨论修辞格的定义、由来、种类、功能及使用原则。第7章讨论音形类修辞格,包括头韵、元韵、辅韵、拟声、双关等7种修辞格。第8、9章讨论句法结构类修辞格,包括重复、平行结构、对照、渐升、渐降、一语双叙、交错配列等15种修辞格。第10章讨论语义类修辞格,包括明喻、隐喻、转喻、提喻、换称、拟人等9种修辞格。第11章讨论逻辑类修辞格,包括寓言、典故、反语、夸张、低陈、委婉、矛盾修饰、类比等10种修辞格。
本书的撰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填补空白,形成特色。目前国内英语修辞学的英文版书籍较少,并且缺少英语修辞学发展介绍和具体修辞方式研究两者兼备的英文版书籍。为填补这一空白,本书既对英语修辞史做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又对具体的修辞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2)照顾全面,突出重点。全书分3个部分,其中以第3部分为重点,其他部分也尽量突出自身的重点。其中,第1部分以第2章修辞学史的介绍为重点,第2部分以第5章句型选用为重点,第3部分以第7~11章为重点。各章又有各自的重点,尽量不平均使用篇幅。
(3)运用新的语言理论,体现时代性。本书在修辞格分类方面,采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列日学派结构主义的修辞理论。在分析具体修辞格时,尽量运用新的语言理论(如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对修辞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在英语修辞学史介绍的范围上涵盖当代,以体现时代性。
(4)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实用性。各章之后均附有思考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以帮助读者理解与消化该章的内容。在分别介绍41种修辞格之后,本书安排有综合练习题,帮助读者对所学的各种修辞格进行回顾与梳理,以达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的程度。此外,除了思考题等,练习题一般均提供参考答案,有的还配有较为详细的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是既方便学习者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方便教师教学使用。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先后印刷十余次,发行数万册。现应读者的需求修订出版第2版。笔者在保持原书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与补充。第2版所做的修订主要为:
(1)增加了部分章节,使内容得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修改和补充了部分文字,使语言更加流畅;
(3)替换了部分练习,增加了部分练习项目,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章节的内容;
(4)调整了附录的内容,将第1版中附录B和附录C所涉及的练习题答案删掉,对练习题答案有需求者可发邮件至cbszlj@jgbjtueducn索取;增加了新的附录B,对41种常用的修辞格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定义并辅以典型例句,以使读者对本书所讲的41种修辞格更加“一目了然”, 同时也方便读者对这些修辞格相互之间的异同与联系进行比较,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本书得以完成并出版,首先要感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守仁教授,他的指导和帮助对本书的最终形成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要感谢扬州大学外语学院原院长方文礼教授,他在百忙中审阅书稿并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并为本书热情作序。另外,
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利军同志为提高本书的质量和出版发行做了大量工作,对此本人深表谢意。
本书是在多年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本人水平所限,其中浅陋之见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