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信息同时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分析所利用。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产品制造环境的变化大大地改变了成本的内涵和外延。传统成本所强调的主要成本(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和)的比重不断下降,而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则日益加大。同时,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成本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强调成本核算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转向在满足合规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企业管理者的成本信息需求。
本书正是应上述变化而编写的,是2010年出版的《成本会计学》的修订版,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第一,继续强调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成本信息应符合准确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兼顾信息获取成本等质量特征。这些质量特征之间往往存在权衡,例如实际成本的数据具有准确、可靠的优点,但有时无法满足管理者在时间上对成本信息的需求,从而不符合及时性质量特征。因此,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本书力求强调影响成本信息质量的行为选择因素,如辅助部门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等等。
第二,重视成本制度设计,并尽可能在成本计算的过程中兼顾财务会计信息生成和管理活动的成本信息需求两个方面。在成本计算方面,制度设计的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例如,成本采用分批计算还是分步计算,取决于企业制造产品的特点以及定价等管理活动对成本信息的需求状况;是否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取决于管理者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于差异信息的需求。二是各种凭证工具和账簿工具的设计。单从财务会计定期提供销售成本与存货成本信息的角度来说,凭证和账簿工具的设计也许并不复杂,但本书想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在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管理者的信息需求的话,那么凭证和账簿工具的设计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为了能够具体地说明成本计算的要领,同时考虑行业的复杂性,本书的不少章节都以制造业的产品制造为重点进行说明。希望读者能够触类旁通,从制造业成本计算的原理中,梳理出适合其他行业企业成本计算的制度和方法。
本书共分为12章。第1章是导论,着重说明成本信息和成本会计系统,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第2章说明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第3章至第6章具体介绍产品成本计算各步骤的基本要领;第7章至第10章涉及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其中第7章是分批法成本计算,第8章是分步法成本计算,第9章是标准成本计算和定额法成本计算,第10章是作业成本计算;第11章和第12章介绍用于管理分析的成本信息,其中第11章是变动成本计算,第12章涉及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和目标成本法。
本书适用于会计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之用,也可供会计实务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以及MBA和MPAcc学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经管事业部刘志彬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一定还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恳请各位同人和读者批评指正。
王志红
2016年7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