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是《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的第2版,融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企业项目为一体,是职业技术院校数控、机电、模具等机电系列同类专业的实用型教材。内容从面向企业开展数控加工方向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为“中国制造2025”工程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需要出发,根据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生产应用型人才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中、高级数控铣削操作考试大纲要求进行修订。本次修订着重体现对学生运用工艺制定、手工编程及软件编程加工,分析和解决典型零件的数控铣削的基本能力培养,突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内容上做了部分取舍,对于一些不适用或错误的图表进行了更换,部分任务有较大改动,如项目六的软件编程部分更新成UG NX 8.0支持的内容。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编写模式。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能学会制定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工艺路线,学会编制数控铣削加工程序,并能熟练操作数控铣床加工相应零件。
(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倡导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编程理论阐述简洁明了,机床操作结合典型数控系统,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3) 书中案例来自生产实例。大量引用生产实例进行工艺分析与编程,将企业加工技术融入专业教学。
(4) 书中内容广泛全面。本书除了讲述常见的基础知识外,还对用户宏程序编程和应用UG CAM加工模块自动编程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内容全面详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了数控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
本书由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宋凤敏、时培刚、宋祥玲任主编,高晓萍、董科、殷镜波、刘加利任副主编,张志光任主审。具体分工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李学营编写项目一中的任务一;于田霞编写项目一中的任务二;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刘加利编写项目一中的任务三和附录A;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高晓萍编写项目二;董科编写项目三;宋凤敏编写项目四;宋祥玲编写项目五;殷镜波编写项目六中的任务一和任务二;张立文编写项目六中的任务三和任务四;时培刚编写项目六中的任务五至任务十;郭勋德编写附录B和附录C;五征集团工程师田晓文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全书由宋凤敏和时培刚负责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数控技术方面的诸多论文、教材和机床使用说明书,特在此对本书出版给予支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出现不妥之处,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第1版前言
本书的编写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教育部明确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需求,注重教材的先进性、通用性、实践性。本书融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企业项目为一体,是职业技术院校数控、机电、模具等机电系列同类专业的实用型教材。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编写模式。本书的编写以项目为导向,从任务分析入手,由浅入深地讲授相关基础知识、任务实施、常见问题及思考题,最后通过课内实训及后续的集中实习来训练和检验学生的数控铣削的编程能力和加工水平。每个项目采用多个生产性案例作为分析任务。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制定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工艺路线,会编制数控铣削加工程序,并会操作数控铣床加工相应零件。
(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倡导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编程理论阐述简洁明了,机床操作结合典型数控系统,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3) 书中案例来自生产实例。大量引用生产实例进行工艺分析与编程,将企业加工技术渗透于专业教学。本书的编写目的之一是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4) 书中内容广泛全面。本书除了讲述常见的基础知识外,对用户宏程序编程和应用UG CAM加工模块自动编程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内容全面详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了数控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
本书系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研究”(课题编号:090503)、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研究”(课题编号:2009zcj092)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由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宋凤敏、宋祥玲任主编,张立文、殷镜波、董科任副主编,张志光任主审。具体分工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李学营编写项目一中的任务一;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于田霞编写项目一中的任务二、任务三和附录A;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高晓萍编写项目二;董科编写项目三;宋凤敏编写项目四;宋祥玲编写项目五;殷镜波编写项目六中的任务一和任务二;张立文编写项目六中的任务三和任务四;山东理工大学时培刚编写项目六中的任务五至任务十;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郭勋德编写附录B和附录C;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召聊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全书由宋凤敏和宋祥玲负责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数控技术方面的诸多论文、教材和机床使用说明书。特在此对本书出版给予支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不妥之处,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