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已经成为很多财经和非财经人士重视的对象,而近些年财务信息的规范和信息披露的加强也令财务报表信息更加纷繁复杂,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化繁为简、直指核心的分析技巧的市场需求。
如果说本书第二版的修订本着“教材内容与会计改革同步”的原则,则第三版教材更加重视内容质量的提升。因此,第三版教材的修订具备“文字通俗、改善阅读体验、完善结构、融合教学经验,贴近市场、理论联系实际、跨界整合财务”的特点,在保留了原教材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对以下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对全书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删除了华而不实的内容,架构了从分析框架、技法到微观数据的解析体系;
通俗易懂地介绍基本报表的构成、内容及其钩稽关系,以帮助没有财务背景的学员快速掌握财务知识;
增加了财务分析的框架,加强了分析策略、估值分析、行业盈利特征的梳理,以帮助读者建立分析思路和方法;
既概括了财务操控的动机、类型,也解析了盈余操控的具体手法、行走路径和报表影响;
垒实了盈利质量分析的内容,解构了资产的运作表现,以帮助读者分析管理层的决策与报表信息的关系;
增加了报表重构的方法和重构的原则,以还原真实的数据、剔除噪声的干扰,了解财务的本质内容;
增加了来自实际生活的真实案例,以期服务于开放式的思考、主动型的探索和课堂讨论的活跃;本书配套拓展资源,其中一个案例为中文;另一个案例为英文,方便学生复习和实战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调整和增补了一定量的习题。
自2005年初版以来,本书一直注重内容的完善和更新,力求在内容和体例上有所创新,以使教材既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又具有时代气息。
本书由戴欣苗规划、总纂和修订,初稿各章连同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的编写人分别是:第1~11章由戴欣苗编写,第12章由丁度编写,拓展资源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为江中行和张晔执笔。
限于水平,本书在安排和表述上可能不十分恰当,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书中收录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并做了教学用的点评,如有不妥,敬请斧正并深表感谢。
编者
2017年1月
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曝出财务丑闻,从美国知名的安然、世界通讯,意大利食品巨擘帕玛拉特,到韩国鲜京集团的子公司SK GLOBAL。我国也不例外,2000年郑百文因虚增利润遭到证监会处罚;2001年黎明股份因“一条龙”造假遭到处罚;红光实业因财务信息虚假成为第一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上市公司;麦科特、银广夏因伪造业务凭证,虚构利润遭到处罚,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人对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报表的信任感,对社会和资本市场造成极大的震撼。正因如此,各界人士开始探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随着机构投资人力量、规模的扩大及重视公司业绩和基本面的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财务报表的解析、透视和分析的基本策略和技巧成为投资人、信贷人和企业经理人员必备的知识。本书正是应市场的需求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邀约而写,笔者希望以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案例系统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财务报表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手段。
本书的撰写摒弃就比率而比率的分析方法,而是辅以上市公司报表应用分析,侧重企业经营的策略分析和会计分析,并从经济事件和管理层决策解析其对财务报表的终极影响,以期挖掘报表资料和企业财务的本质内容。财务报表既是传递信息的媒介,也是企业管理层调整财务策略、评估经营业绩的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也是投资人评估收购对象、作出投资决策的有用信息。对于债权人、供货人来说,财务报表包含了提供贷款、确定授信额度、评估还款能力、预测未来盈利趋势的决策信息。在我国管理层不断调整和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强对财务制度监管的同时,上市公司的报表正日益受到重视,内容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如何阅读会计报表、解读报表传递的信息,更深层次地了解公司的会计方法、资本运作、资产置换、债务重组、融资方式等对报表的终极影响变得更加迫切。为全面适应21世纪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书从企业经营策略、行业分析、会计分析、财务策略、盈余管理、竞争实力等角度全面探讨企业财务报表中内含的经济意义,揭示企业经营的趋势和盈利的真实性,解密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探索各类现金流量的奥秘,以帮助更多的人士理解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合理,案例翔实新颖,并配备了题型多样的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可供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财经类本科学生和MBA学生作为教学用书,同时适于作为公司经理人职业培训教材和相关人士的自学用书,还可作为EMBA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为便于教学,本书部分章节附有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由戴欣苗负责全书提纲的拟订以及全书定稿前的修改、补充和总纂。初稿各章及思考题和练习题的执笔人如下: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第十五章,戴欣苗;第七章,茹渭;第八章,朱雪丽;第九章,习彪;第十一章,王世卿;第十二章,汪雅琼;第十三章,宋奎花;第十四章,胡晓佳。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在内容安排和文字表述上可能有不恰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并指正。
戴欣苗
于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