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知识经济的繁荣,知识产权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当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国策后,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IP营销”更是越发为个人和企业所重视。 在市场营销方面,企业家们不断地总结出新时代下的移动营销新体系和新思维,广泛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进行IP的搭建和经营。不仅如此,企业家们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属性,开展跨平台的合作,进行IP的借势营销。随着互联网商业的从业人员和逐渐实现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越来越多,一些好的、大的IP已经成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内容竞争极为激烈。 IP时代可以说已经来临,2015年各种网络改编剧的风靡、各种名人改编电影的获利、部分网络红人如Papi酱、罗振宇、同道大叔的走红更是掀起了一股不小的“IP热潮”。深藏在IP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越来越为众多的个人和企业所知晓。巨大的商业利益也使不少的个人和企业加入到了IP营销的行列。 但众多个人和企业的参与也使如今的IP市场逐渐达到了饱和状态,网络时代的恶意抢注事件、竞价排名现状、恶意瓜分流量更使内容营销一片乱象,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也一度使网络成为了IP侵权的“重灾区”。因此,个人或者企业要想在激烈的IP市场上分一杯羹,要想避免更多的山寨和恶意竞争破坏企业形象,个人或者企业的营销人员就必须具有强大的IP意识。 只有正确认识到IP的内涵,个人或企业才能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产权保护;只有学会正确找寻IP、熟悉专业化IP营销操作流程,个人或企业才能在IP营销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也只有学会从更深层面进行IP内容的打造和维护,企业才能真正挖掘到IP的潜在价值。而本书就为个人和企业在认识、找寻、建造、营销、深挖IP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渠道为王”已经逐渐被“内容为王”所取代,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IP内容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平台,营销团体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长与升级,突破困境,深挖破局之道。 本书由戴京京主笔,参加编写的还包括:陈志民、陈运炳、陈云香、陈文香、陈军云、彭斌全、林小群、钟睦、刘里锋、朱海涛、李红术、申玉秀、李红萍、廖博、喻文明、易盛、陈晶、黄柯、黄华、陈文轶、杨芳、刘有良、杨少波、刘珊、赵祖欣、齐慧明、胡莹君、李红艺、刘清平等。 作者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