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时装画是自19世纪前后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画种,其伴随着现代服装的“百年时尚”应运而生,直至20世纪初时装画才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国际现代服装的发展历程看,时装设计师与时装画家历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一个负责制造时尚,一个负责宣传时尚,二者在时尚领域分别承担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是时装画的鼎盛时期,时装画家的人数超过一万人,他们为世界各大时尚媒体和时装杂志提供时装画作品。在摄影技术尚不成熟之时,这些时装画家在传播服装时尚、倡导流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国际时尚媒体传播领域,时尚插画与时尚摄影各自占据着半壁江山,虽然表面上看时尚摄影远远超出时装画的刊载数量,但时装画以其独特的时尚艺术魅力,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一些时装画家也成为世界各大时尚媒体和世界各大著名时装公司趋之若鹜的追逐对象。

从中国服装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虽然自清朝晚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时开始接触西方的服饰文化,民国时期在服饰上也引进了西方的服装样式,并在大中型城市广为应用,但在真正全面采取西方服装体系方面,还应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开始算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服装设计方面已与国际领域全面接轨,虽然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相当的差距,还没有国际顶尖的服装设计师出现,但是他们正努力走出国门,在国际服装设计领域展示中国服装设计师的风采,假以时日又有谁敢说在世界服装设计领域没有中国的世界顶尖著名服装设计师呢?然而,在国际时装画领域目前还没有中国时装画家的身影,究其原因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30多年的服装发展与世界现代时装的“百年时尚”相比,还只是发展的初级阶段。二是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也依然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服装产业依然处于低位运行,国际服装高端品牌中难觅中国服装品牌的身影。三是基于中国服装产业水平所限,又缺乏产业创新能力,对时装画的需求也相对较低。四是中国还没有专门从事时装画创作的专职画家群体,从事时装画创作的画家绝大部分是各大院校的教师,他们除了时装画的创作以外还有其他工作。五是社会对时装画家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包容度均不高,绘画专业领域很难认可时装画为艺术,时尚媒体也乐于转载国外的时装画作品,基于此时装画家很难以此为业与生存,中国还没有时装画家生存、发展的土壤。现在中国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中国的服装产业来讲,可谓“正中时弊”,想必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战略调整,必将会从低端走向高端,服装产业体系的运行将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时装画也会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对于有志于时装画创作的学习者来讲,需要系统规范地掌握时装画的基础知识

II

与表现技法,夯实绘画基础,培养个性特点与风格,勤奋努力、笔耕不辍,其时装画创作之路才会走得顺畅、走得长远。

而对于有志于从事服装设计的年轻人和广大的服装设计师来讲,时装画技法是学习服装设计的入门基础,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这一点也是由服装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和时装画技法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一,服装设计师的创作构思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从形象思维到视觉形象的设计转化过程,服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将自己的设计思维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头脑中的设计形象清晰起来,进而使形象思维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这样的“手段”就是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因此,时装画和服装效果图是服装设计的形象思维和视觉传达表现手段,是服装设计自身设计特点的需要。其二,时装画与服装效果图创作作为服装设计师的基础素养与技能,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着严格的学习目标。也就是通过学习应熟练地掌握时装画的各种表现技巧和表现方法,打通设计思维和设计视觉传达的通道,使设计思维畅通无阻,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视觉效果,真正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因此,时装画与服装效果图创作是学习服装设计的开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为了提高读者对时装画的原创能力,本书为手绘时装画技法教程,不涉及电脑绘制的时装画和服装效果图。本书紧紧围绕着时装画的四大核心内容进行编写,即时装画的“基础、技法、质感、风格”。因此,本书由时装画的基础知识、人体结构与着装效果、技法表现与应用、服装质感表现、艺术风格等章节组成。

本书在时装画的表现技法、服装质感表现等章节设置了“绘画案例”的环节,每一个技法表现示范案例均为作者亲自绘制,并设有绘画步骤图,方便广大读者掌握时装画各种表现技法的作画步骤、技法运用和表现技巧,以供读者学习参考。每个章节中均设置了“课题训练”的环节,以便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在本书最后还设置了“时装画作品赏析”章节,精选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12位时尚画家的优秀作品,并逐一进行了分析点评,以便大家学习鉴赏,提高时装画的鉴赏水平,进而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书由王庆功编著,另外李兴、刘晓宇、高思、王宁、杨宝容、杨诺、白洁、张乐鉴、张茫茫、赵晨、赵更生、马胜、陈薇等人也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严谨细致,为读者呈现最好的内容和效果,但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我们的服务邮箱是wkservice@vip.163.com,电话是010-62784710。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