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一 为了语文 为了教育序一 为了语文 为了教育

三月的牡丹江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我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春意,因为我校语文

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的新作《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即将出版。通过这本书,我们将

更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诗意唯美的语文,什么是如沐春风的教育。

2011年9月,我出任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校长,我承诺要做一个“为教师可

持续发展提供舞台,服务师生发展、支持师生发展的校长”。从实施“青蓝工程”“名

师工程”“德能双优工程”,到创立名师工作室,鼓励教师著书立说,为教师专业发

展搭建多元化平台,都见证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二中的教师也在努力实践

着我们的教育梦,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蓄势、助力。董一菲老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年来,二中的老师们共出版三部文集,一部是我校各学科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教

学风格:生命个性与教育智慧的诉说》,另一部是体育教研室的在全省产生深远影响

的体育选修教材《体育分项训练》,还有一部是董一菲老师名师工作室的科研成果集《诗

意语文行》。也是在这四年里,董一菲老师在授课之余,在外出讲学之余,在孜孜不

倦读书之余,撰写并出版了三部语文教学专著《雪落黄河静无声》《千江有水千江月》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文章是达意、释疑、辩理、载道的,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能听得懂,看得清,

说得出,做得来,如是则完成了对人格的规塑,而我们目前教给孩子的都是过于关乎

“技”,而少甚至无关乎“道”!这实质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根本:读书百尺的终极

目的就是识人、知事、明理,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能在细微中识其精髓,示之以“本”,

这正是难能可贵之处。

美国学者威伍曾经说过:“想要教好学生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

高和激情奔放的。”在我看来董一菲老师就是一个胸怀理想、富有诗意、充满激情的人。

阅读她的书,我们不仅能够读懂语文,更能读懂教育。

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是唯美的、诗意的,充满着理性的思辨与感性的律动,激扬着

人的生命追求,成就人生诗意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谈及诗意

语文,她说过这样的话:“诗意的人生,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作为语文教师,

要以诗意为天,以理性为壤,通过诗意的语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适宜的语文学习中,

达成适宜的成长,进而学会诗意地生活,为诗意人生奠基。”

作为全国中语界富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敬业而勤奋,她爱学生爱课堂,

享受语文享受课堂。除了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主持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外,同时还能

笔耕不辍,如今已经出版了五部专著。其“诗意语文”的践行早已在全国中语界得到

广泛认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董一菲老师以一种担当,一种自觉,不断努力着,

探索着,实践并丰盈着“诗意语文”的内涵,引领着新生代的语文教学,为新课改的

前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激励着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分五篇:“语文是永远的诗意”“语文就是永不停止

的生长”“语文的故事”“语文与远行”“语文——一字一句的深情”。每篇既围绕

语文,又揭示着教育的规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好奇名师成长的秘密,一菲老师

在书中告诉我们,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的“阅读、反

思、实践”,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的成长要从根本的路径开始,在阅读中充实、

丰盈自己,在阅读中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阅

读史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

董一菲老师在《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这本书里传递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理

解,她致力于这些符合汉语教学规律的理念回归课堂。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

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

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

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

好的教育。”董一菲老师教给学生们的不仅是语文,更是如何诗意地生活。正所谓读

懂语文,读懂教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各位读者能从董一菲老师的这本书中找

到你最需要的,或是指导你的专业化发展,或是慰藉你的心灵,总之,我相信你定会

不虚此行!

陈彦存

2016年4月6日

陈彦存,现任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曾任海林市高级中

学校长、党总支书记,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教育部第46期全国高

中校长研修班学员。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全国科研优秀教师、省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模范教育工作者、省科研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

“十佳”校长、“魅力”校长、专家型校长。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分五篇:“语文是永远的诗意”“语文就是永不停止

的生长”“语文的故事”“语文与远行”“语文——一字一句的深情”。每篇既围绕

语文,又揭示着教育的规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好奇名师成长的秘密,一菲老师

在书中告诉我们,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的“阅读、反

思、实践”,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的成长要从根本的路径开始,在阅读中充实、

丰盈自己,在阅读中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阅

读史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

董一菲老师在《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这本书里传递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理

解,她致力于这些符合汉语教学规律的理念回归课堂。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

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

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

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

好的教育。”董一菲老师教给学生们的不仅是语文,更是如何诗意地生活。正所谓读

懂语文,读懂教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各位读者能从董一菲老师的这本书中找

到你最需要的,或是指导你的专业化发展,或是慰藉你的心灵,总之,我相信你定会

不虚此行!

陈彦存

2016年4月6日

陈彦存,现任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曾任海林市高级中

学校长、党总支书记,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教育部第46期全国高

中校长研修班学员。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全国科研优秀教师、省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模范教育工作者、省科研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

“十佳”校长、“魅力”校长、专家型校长。

序二 风起柳絮 一身诗意

多年前,因初为人母,错过了一次美丽的仰望。但同事一句“她何以美丽成诗?”

让我止不住去读一个如诗的名字——董一菲。

从此,一菲老师的文字和视频让我穿越半个中国去想象。牡丹江,是豪情北国怎

样温婉的城市?会让一年十二月花开雨落、风起雪降的一菲课堂是怎样地在全国诗意

盎然、活色生香?甚至,她每天步行上班的一抹河边小径,她说自己爱买的花衣裳都

在我想象的世界里活泼泼地荡漾。

于是,读书,读一菲老师,不可或缺。

近日,一菲老师的一部新书稿《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因其厚爱,得以先睹,

并嘱我作序。这突然的幸福简直让我喜不自胜,却又因自己才疏学浅惶惑不安,怕辜

负了这美丽的信任。于是,用眼睛和心灵更加深情地去触摸书稿中的每一个汉字,试

图更加走近她,读懂她。

“语文天生美丽,而美和诗意是我语文的宗教。”

中学语文教师,永远都在“蒹葭苍苍”“山高月小”的晨读里开始一天的生活。

五千年的温情世界、万物有情的地脉山川、平平仄仄的诗词曲赋只要被一位挚爱语文

的老师带进教室,和着教师血脉的体温氤氲开去,这就是爱,是美,是诗意。

一菲老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品味,必须从诗歌入手”。

她每日将曲槛疏树、吴钩紫电、秦楼汉月一一引进课堂,让孩子们读诗、诵诗、品诗,

将青春铺染成一首韵味悠长的中国诗。一菲老师把经史子集掬到孩子们面前,用她几

十年的学养与功力,爱与温情,并用了她春风融融的眼神,使记录了几千年汉文化基

因的文字沁入孩子们的心田。于是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文本既是灵动的也是沉睡的。

它灵动在文字里,也沉睡在文字里,是教师与文本的相遇,激活了内在的生命情感、才华、

热度、品格、风采,是教师的强大直觉感知得到并点燃文本潜在的美与思。”

我们在这里可以读到毛泽东笔下的“湘江”,一菲老师会飞驰想象娥皇女英殉情

的眼泪,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而她更会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笔下是斩截,是坦荡

无忌,是磅礴辽远。一个“碧”字,她会用最敏锐的目光看见它不仅有颜色,还有质地,

有水的灵动,那是诗人的一番情怀、一番华美。

一曲《长恨歌》,一菲老师会在最后写道:“天可荒地可老,而人世间的这种恨

却绵延不绝。千古的恨,千秋的绵长,于是包容覆盖了所有人生人性的残缺,也融入

了诗人的大悲悯。”

序二 风起柳絮 一身诗意

多年前,因初为人母,错过了一次美丽的仰望。但同事一句“她何以美丽成诗?”

让我止不住去读一个如诗的名字——董一菲。

从此,一菲老师的文字和视频让我穿越半个中国去想象。牡丹江,是豪情北国怎

样温婉的城市?会让一年十二月花开雨落、风起雪降的一菲课堂是怎样地在全国诗意

盎然、活色生香?甚至,她每天步行上班的一抹河边小径,她说自己爱买的花衣裳都

在我想象的世界里活泼泼地荡漾。

于是,读书,读一菲老师,不可或缺。

近日,一菲老师的一部新书稿《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因其厚爱,得以先睹,

并嘱我作序。这突然的幸福简直让我喜不自胜,却又因自己才疏学浅惶惑不安,怕辜

负了这美丽的信任。于是,用眼睛和心灵更加深情地去触摸书稿中的每一个汉字,试

图更加走近她,读懂她。

“语文天生美丽,而美和诗意是我语文的宗教。”

中学语文教师,永远都在“蒹葭苍苍”“山高月小”的晨读里开始一天的生活。

五千年的温情世界、万物有情的地脉山川、平平仄仄的诗词曲赋只要被一位挚爱语文

的老师带进教室,和着教师血脉的体温氤氲开去,这就是爱,是美,是诗意。

一菲老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品味,必须从诗歌入手”。

她每日将曲槛疏树、吴钩紫电、秦楼汉月一一引进课堂,让孩子们读诗、诵诗、品诗,

将青春铺染成一首韵味悠长的中国诗。一菲老师把经史子集掬到孩子们面前,用她几

十年的学养与功力,爱与温情,并用了她春风融融的眼神,使记录了几千年汉文化基

因的文字沁入孩子们的心田。于是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文本既是灵动的也是沉睡的。

它灵动在文字里,也沉睡在文字里,是教师与文本的相遇,激活了内在的生命情感、才华、

热度、品格、风采,是教师的强大直觉感知得到并点燃文本潜在的美与思。”

我们在这里可以读到毛泽东笔下的“湘江”,一菲老师会飞驰想象娥皇女英殉情

的眼泪,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而她更会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笔下是斩截,是坦荡

无忌,是磅礴辽远。一个“碧”字,她会用最敏锐的目光看见它不仅有颜色,还有质地,

有水的灵动,那是诗人的一番情怀、一番华美。

一曲《长恨歌》,一菲老师会在最后写道:“天可荒地可老,而人世间的这种恨

却绵延不绝。千古的恨,千秋的绵长,于是包容覆盖了所有人生人性的残缺,也融入

了诗人的大悲悯。”

即便在机场因雪候机,她也能将一场“多事儿”的雪诗意地审美:“天地氤氲,

雨雪霏霏,是最美的时候,比天地玄黄更亘古、更诗意,比地老天荒更执着更大气……”

一菲老师的笔下与课堂还有太多这样诗意盎然的抒写,她总以一种恰到好处的语

调和悦纳万物的深情,带学生,带我们走入杨柳依依的水湄、鹿鸣呦呦的旷野,她总

能让春雨杏花、晓岸新月那么熨帖地走进人心。让我们每一个分享她文字与课堂的人

欢欢喜喜,觉得眼前一切鸟兽虫鱼都与自己沾亲带故。

她把诗带进课堂,把课堂变成一首蕴藉的诗。

她用诗的眼睛看待生活,把生活摇曳成错落有致的诗。

我和所有人都一样,想知道她何以能够这样诗意地栖居。

她的这些话也许是最好的回答。

“阅读是生命的礼赞,阅读使我们的生命由匍匐走向站立的高贵,使我们超拔于

俗世红尘的喧嚣。”“阅读让我们的生命精致而又风雅,阅读让我们的仪态举止优美

富有书卷气,阅读让我们更像一个礼仪之邦的谦谦君子,阅读让我们懂得花语和草

魂。”“阅读会帮助我们完成精神的超拔与突围,阅读会让我们改变和世界相遇的态

度。”“阅读给我们沸血的肝胆和看云的闲情。”

一菲老师一年阅读的书目便足够让人一生优雅,但她读书从童子功开始,且从未

释卷。一个让书香美丽了灵魂的语文教师,怎会不把自己的学生一批批领进最神圣又

最有趣的书香殿堂。

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她的孩子们阅读过的书名吧。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飞鸟集》《百年孤独》《乞力马扎罗的雪》《社会契约论》《昆

虫记》《红楼梦》《史记》《周易》《诗经》《世说新语》《顾城诗集》……实在太多,

难以尽述。

一菲老师深切意识到当代中学生已经“很难与书籍为伴,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成长”。

她多次引用了温儒敏先生的一句话“让孩子连滚带爬去阅读”。她认为:“一个中学

生能够将手边的任何一个有字读物抓起来就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出生入死’,要比

他懂得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小逻辑》,老子的《道德经》,更令人欣慰。

因为这标志着一个人有着强烈的阅读愿望,这种内驱力要大于一切的专业阅读。”

“让孩子们读书爱书是一个教师不可辜负、不可怠慢的使命。”一菲老师的这句

话简直可以写进课标。

当年孔子曾言“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是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民族,

“天雨粟,鬼夜哭”而诞生的汉字智趣灵异,它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它可独立,

可连缀。于是,《诗经》里总会唱出浪漫的情歌,诸子散文光彩迷人,竹林七贤若在

咫尺之外饮酒,一个落第书生可让枫桥不朽。这样的历史文化中绵延的子孙们怎可不

读书?

不读书,市井阡陌的酸甜苦辣,朝露如珠玑、晚霞似锦绣的审美何以品得出?不

即便在机场因雪候机,她也能将一场“多事儿”的雪诗意地审美:“天地氤氲,

雨雪霏霏,是最美的时候,比天地玄黄更亘古、更诗意,比地老天荒更执着更大气……”

一菲老师的笔下与课堂还有太多这样诗意盎然的抒写,她总以一种恰到好处的语

调和悦纳万物的深情,带学生,带我们走入杨柳依依的水湄、鹿鸣呦呦的旷野,她总

能让春雨杏花、晓岸新月那么熨帖地走进人心。让我们每一个分享她文字与课堂的人

欢欢喜喜,觉得眼前一切鸟兽虫鱼都与自己沾亲带故。

她把诗带进课堂,把课堂变成一首蕴藉的诗。

她用诗的眼睛看待生活,把生活摇曳成错落有致的诗。

我和所有人都一样,想知道她何以能够这样诗意地栖居。

她的这些话也许是最好的回答。

“阅读是生命的礼赞,阅读使我们的生命由匍匐走向站立的高贵,使我们超拔于

俗世红尘的喧嚣。”“阅读让我们的生命精致而又风雅,阅读让我们的仪态举止优美

富有书卷气,阅读让我们更像一个礼仪之邦的谦谦君子,阅读让我们懂得花语和草

魂。”“阅读会帮助我们完成精神的超拔与突围,阅读会让我们改变和世界相遇的态

度。”“阅读给我们沸血的肝胆和看云的闲情。”

一菲老师一年阅读的书目便足够让人一生优雅,但她读书从童子功开始,且从未

释卷。一个让书香美丽了灵魂的语文教师,怎会不把自己的学生一批批领进最神圣又

最有趣的书香殿堂。

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她的孩子们阅读过的书名吧。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飞鸟集》《百年孤独》《乞力马扎罗的雪》《社会契约论》《昆

虫记》《红楼梦》《史记》《周易》《诗经》《世说新语》《顾城诗集》……实在太多,

难以尽述。

一菲老师深切意识到当代中学生已经“很难与书籍为伴,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成长”。

她多次引用了温儒敏先生的一句话“让孩子连滚带爬去阅读”。她认为:“一个中学

生能够将手边的任何一个有字读物抓起来就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出生入死’,要比

他懂得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小逻辑》,老子的《道德经》,更令人欣慰。

因为这标志着一个人有着强烈的阅读愿望,这种内驱力要大于一切的专业阅读。”

“让孩子们读书爱书是一个教师不可辜负、不可怠慢的使命。”一菲老师的这句

话简直可以写进课标。

当年孔子曾言“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是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民族,

“天雨粟,鬼夜哭”而诞生的汉字智趣灵异,它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它可独立,

可连缀。于是,《诗经》里总会唱出浪漫的情歌,诸子散文光彩迷人,竹林七贤若在

咫尺之外饮酒,一个落第书生可让枫桥不朽。这样的历史文化中绵延的子孙们怎可不

读书?

不读书,市井阡陌的酸甜苦辣,朝露如珠玑、晚霞似锦绣的审美何以品得出?不

读书,人生漫长,总有一些凄风苦雨,如何抵挡?总有岁月孤寂惆怅,不让书来陪伴,

何以解忧?

一菲老师说,要有阅读才会有“中国人的心灵”。

我只是读了她的文字,从未见过,此刻却在遥远的蜀地再一次忍不住去想,她的

每一缕笑容里定会都是诗意!

一菲老师便是这样读书和教人读书。

方正的教室并未阻碍她的诗心诗意,日日洒落的粉笔被她舞蹈成雪花,她将北国

的冰霜审美成霸气却温柔无边,她让层层尘封喋喋老调的典籍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牡丹江的雪花,是因她而起的柳絮。

因她而起的柳絮,被她美成一身诗意。

耿荻秋

2016年 3月 18日于蓉城

耿荻秋,成都七中高中语文教师。 2011年四川省赛课特等奖(第一名)。

2013年全国赛课一等奖。 2012年新课改国培计划为四川省骨干教师献课,获得

高度好评。201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为赴云南主讲教师。

何以解忧?

一菲老师说,要有阅读才会有“中国人的心灵”。

我只是读了她的文字,从未见过,此刻却在遥远的蜀地再一次忍不住去想,她的

每一缕笑容里定会都是诗意!

一菲老师便是这样读书和教人读书。

方正的教室并未阻碍她的诗心诗意,日日洒落的粉笔被她舞蹈成雪花,她将北国

的冰霜审美成霸气却温柔无边,她让层层尘封喋喋老调的典籍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牡丹江的雪花,是因她而起的柳絮。

因她而起的柳絮,被她美成一身诗意。

耿荻秋

2016年 3月 18日于蓉城

耿荻秋,成都七中高中语文教师。2011年四川省赛课特等奖(第一名)。

2013年全国赛课一等奖。2012年新课改国培计划为四川省骨干教师献课,获得

高度好评。201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为赴云南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