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文学语言及其作品,纵观社会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文学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它引导人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成为每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文学欣赏,其主旨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潜在的丰富内涵,领略其醇美的艺术魅力,进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欣赏是推行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素质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过分强调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更是严重,甚至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教育的课程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将不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形象。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经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语文成绩不好、论文缺乏逻辑性、语言不通、错别字多、不了解祖国历史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史知识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不必急于专业化,一定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拓得尽可能宽一些,做到文理相通,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通才”,才有后劲。因此,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掌握分析和鉴赏的能力,善于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能熟练地驾驭本国语言,使之成为传播或接受信息的工具,这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势在必行!相信本书将是广大学子的良师益友,对提升文学品位、扩大知识面、加强人文素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是在《文学欣赏》(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修订的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教师、学生的意见,对原来的体例格式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诗歌欣赏、散文欣赏的有关内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度的增删、合并,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总之,本书较《文学欣赏》(第2版)的内容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实用性更强,是对第2版的一次新的提升。在修订过程中特别突出了以下特点。

(1) 结构体系完整严谨。全书以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为主线,按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五大文体依次展开,并简要概述每一种文体的发展概要。同时,书中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阐述了具体的欣赏方法,各种文体都选录了大量的例文,并附有例文赏析,使学生从中汲取文学精华,学以致用,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 内容实用性强。文学欣赏是公共性科目,因此,理论不宜过多,以提高欣赏水平、陶冶情操为主。本书编排分门别类,条理清晰,例文皆出自名人名著,突出典型,时文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可读性强。广大学生或文学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或有侧重地阅读与赏析。由于欣赏方法和作品举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因此给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本书由张子泉老师任主编,刘兆信、王志忠、张连明三位老师任副主编。本书还得到了吴永昶、李毓等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本书所引部分作品因无法准确查明出处,未能及时与原作者联系,在此表示歉意。另外在撰写中参阅了有关书刊、资料,恕不一一注明出处。

由于作者学识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学欣赏》教材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