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再 版 前 言

  本书第1版于2010年出版,2015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凡被遴选为重点教材,必须修订再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编者经过近两年时间修订而成的。

  修订版除第一章作局部修改外,对于其他各章,或作重大修改,或全部重写,或系全新内容。通过这些工作,跟初版相比,修订版有这样一些变化:第一,每章开头均列出“学习目标”和“引例”;每章均列出若干“专栏”,作为该章正式内容的补充和延展;每章末均列出“关键术语”“本章要点”“练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二,删除初版中“群体冲突与沟通”“群体人际关系”“组织与组织结构”和“组织心理”4章。对于删除的4章内容,有的被析出放在其他章节,有的被析出单独作为一章,因此真正被删除者仅为“组织与组织结构”和“群体人际关系”2章。另外新增“工作投入管理”和“团队建设” 2章。这样,修订后的内容仍然为5篇计15章。第三,相对于初版,修订版在章题、节题、表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倒在其次,最为主要的是本书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 严谨性。杜绝“神仙学问”,全书没有“研究表明”之类的查无实据之用语,凡引用均注明出处,且引著注重原始性或权威性;叙事清楚,说理透彻,论证有据,以理服人;挑战权威,在许多问题上敢于对权威观点说“不”。

  (2) 可读性。文风朴实无华、幽默风趣,读到有的章节,令人忍俊不禁,读来是一种享受。

  本书得到江苏理工学院教务处、江苏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心理学”和重点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经费资助,江苏理工学院曹洪波老师负责全书插图,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付出了辛劳,另外,本书参考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写书不留遗憾是写书人的最大愿望。编者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限于学力,书中不足乃至错误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年7月

  

第一版序言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和示范,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影响并冲击着我国现有的管理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管理者除了应关心战略、技术、资本、营销的运作管理外,对人的管理也应纳入重要的关注领域,因为决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资本、市场营销等核心要素都是靠人来运作的。

  对管理学科学性的重视,直接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设了相应的管理专业,并配置了对应的课程体系。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起初的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有的直接将心理学基本原理运用于管理中,帮助解决管理问题,纯心理学痕迹过重;有的直接翻译国外教材,作为他山之石启发国人,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总有隔靴挠痒之感;有的则属于两者的混合,部分取自心理学领域,部分取自国外教材,比较牵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实践探索越来越广泛,所积累的成功和失败案例也越来越多,我国学者和企业家对管理之道的悟性也越来越高,基于文化背景的管理理论提炼越来越受重视。迄今为止,尽管还没有形成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流派,但应该不乏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

  写书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做研究的人,往往会拘泥于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深刻认识和研究,缺乏广度,不能“面面俱到”,难以满足学习者知识广泛性的要求;纯粹传道的教师,可能有知识宽度,但由于没有对特定知识及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前瞻性,概念和逻辑体系安排也可能混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案例多,写出的书可读性强,但又可能缺乏专业理论背景,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想的,应该是经常阅读和思考管理的学术问题,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管理变革事件,接触各类企业实际并有企业管理、服务经验的人。当然,这是完人的标准,如果能够将上述几个方面尽可能地结合,就可能写出一本有一定分量的管理心理学著作。

  冉苒、苏宗荣两位老师撰写的这本新作《管理心理学》,也是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本人觉得本书有如下几个亮点。

  第一,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本书基本是按照学科导入、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和组织心理的逻辑顺序逐渐推进的。在学科导入部分,介绍学科特色、历史、人性假设等核心内容;在管理心理学基本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和组织心理的规律及其与管理的联系,基本涵盖了管理心理学的所有领域。

  第二,突出基础,中外结合。管理学的发展经过了很多阶段,文化管理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主题。日本正是将西方文化与日本的民族性紧密结合,曾经创造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的奇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念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作者正是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每一个内容和主题上面,尽可能吸收和介绍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案例材料,用以促进学习者思考和反省,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管理心理学虽然源于工作和生活,但对于许多缺乏工作和生活阅历的学习者来说,体会和感受往往不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西方注重“做中学”的思想,让学习者通过实际活动,有所感悟,再上升到观点和结论,其实现在流行的“拓展训练”的体现就是秉承这种理念,然而这种方法成本高、时间长,效率相对较低。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习者的联想,从中领悟科学知识和结论,这种方法虽然体会不如“做中学”的方法深入,但成本低,效率高。作者考虑到我国的教学实际,选择了后一种模式,选择了国内外大量生动的例子,帮助说明问题,使本书阅读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而是一种享受。管理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不是很好理解,然而,经过冉苒、苏宗荣老师的介绍,归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不再晦涩难懂。

  第四,引注规范,行文严谨。作者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重要的概念、经典的研究,都有引注,有利于读者追根索源,扩大知识面。尽管我自己进入管理心理学的学术领域超过十年,而且一直有心理学专业的背景,然而,许多知识点还是通过阅读冉苒、苏宗荣两位老师的这本书而受到启发的。比如,我知道领导行为理论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学派,也知道Stogdill教授,但不知道是Stogdill教授领导的研究组提出了该理论。再如,许多研究者都在引用Simon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但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而本书则找到了这句话的原始出处。本书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的交代和诠释都相当严谨,有些管理建议的源头也描述得十分明确。

  由于作者希望将所知、所学都尽可能交给读者或学习者,因此,整本书的体系比较庞大,受篇幅限制,有些知识点的介绍比较简略,需要进一步阅读同类专业书籍方能知其全貌,特别是对一些理论论述部分更是如此。另外,管理学知识需要生活的积累,适当地增加一些活动、案例讨论,可能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

  总之,冉苒、苏宗荣两位教授的这本《管理心理学》凝聚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实际经验,将一些高深的理论用简洁的语言和事例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初学者建立管理心理学学科的知识框架,并获取相应的管理方法。笔者非常乐于向读者推荐此书!

  

  

  

  龙立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