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模拟电路”是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习电路应用与设计时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书是在全体编者总结长期从事模拟电路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并对之前参加编写的《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教材进行充分总结基础上进行再次改编而成的。

作为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基础,本书以研究微变信号的放大为核心任务,以BJT管和FET管为基本器件,以研究和掌握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和概念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能够满足一般工程应用需求为基本目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到基于电子系统环境下的反馈理论、集成运放性能及运用、信号变换与处理以及电源系统的学习。

为了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让模拟电路充分发挥出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功能,本书十分重视把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分析方法,以具体工程问题运用实例的形式在模拟电路的分析中加以强化和展示,使读者在对模拟电路有更好认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够更加透彻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电路分析理论,提高在更一般的电子工程领域中电路分析的能力。结合以上所述,本书主要具有以下5个特点。

(1) 弱化半导体物理方面的介绍,强化理解如何基于非线性器件实现信号放大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概念。

(2) 在关于BJT管放大电路介绍中,与一般教学策略不同,本书先通过对BJT管的基本特性和静态参数及参数波动区间分析的学习,然后再介绍信号的耦合和响应的分析方法。先从读者较为熟悉的直流分析入手帮助加深理解BJT特性,通过分析电路参数的波动区间为动态分析铺垫基础,最后再从基于信号耦合输入和耦合输出可能的几种方法上,对其交流特性进行分析,此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注意更多地引入如何进行放大电路参数设计方面的介绍,弥补许多教材在此方面的相对不足。

(4) 较充分地兼顾工程型教学层面中研究能力相对偏弱的特点,在课后习题的设计编排上,注意尽可能将问题以各种大类进行分类,通过对各种大类问题采取概念、判断、分析和计算这样的问题分解过程,先帮助解决怎么分析问题,然后再帮助怎么计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掌握解题方法。

(5)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体现。为了较好地适应工程型教学层面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的需要,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力争做到描述细致、通俗易懂,在涉猎的知识面上以能够构成适应工程需求的、基本的模拟电路知识体系框架为限,而不对问题进行更多和更深入的探讨,以保证对于一般读者的可读性。

本书内容可分为以下五大部分,建议教学用时在64~80学时之间: 第一大部分(第2~4章)是模拟电路核心器件基本特性和应用电路的分析研究;  第二大部分(第5、6章)是以改善某关键技术指标为关注点的放大电路改进研究; 第三大部分(第8章)是放大电路系统性能改善的研究; 第四大部分(第7、9章)是集成放大电路系统的应用介绍; 第五大部分(第10章)是模拟电路应用的基本单元——电源部分。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鲁云(第1、2、3、5章)、于海霞(第7、9章)、李美花(第4、6章)、许少娟(第8、10)章,陶秀兰在第1、2、3章中协助做了许多整理工作并提出了一些较好的修改意见,全书由王鲁云统稿并最终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