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对所需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实践技能,是新形势下合格人才的基本素质。沈阳大学是一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2014年,沈阳大学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确立了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改革以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做法。

目前针对历史学科而言,通常有两个途径实现实践教学,一是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比如我校历史系一直开展的省内专业实习和省外专业实习;二是在理论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的内容,本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第二个途径。“辽沈文物专题”这门课程是历史系适应学校转型发展,从2012级学生开始开设的建设“辽沈区域文化史”系列特色课程,也是学校示范性专业群核心专业的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课,但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把全部课时一分为二,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占一半。理论课时在课堂上完成,实践课时在校外考察文物中完成,这样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课程开设几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却苦于一直没有相应的教材,省内各高校既没有相关课程的开设,更没有相关教材,因此编写一部本课程的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辽沈文物》教材的编写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就其必要性而言,不仅是因为有了教材,学生学习可以更有遵循,更重要的是该课程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理论课时的课堂上讲授辽沈文物的全部内容,学生可结合本教材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考察。就其可行性而言,一方面辽沈文物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专家及学者有关辽沈文物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素材广泛。在2011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辽宁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 000余处,其中,包括新发现文物近13 000处,复查文物11 000余处。截至2019年底,辽宁省登记的文物中有古遗址16 000余处,古墓葬3000余处,古建筑700余处,石窟寺及石刻200余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900余处,其他1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处。辽沈地区的社科工作者多年来在辽沈文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既可见于著作和学术论文,也可见于报刊及科普读物,成果十分丰富。

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地方特色。深入研究辽沈地域文化,沈阳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因此该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具有实践特色。本课程是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配合转型课程的开设而编写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再实地走近文物,能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自古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强烈兴趣。

第三,具有时代特色。当前我国非常重视文物资源的利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物资源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文物资源对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所以编写这样的教材,学习这样的课程意义重大。

由于辽宁地域内文物资源丰富,限于教材篇幅有限,不可能涵盖全部文物,所以本教材对辽宁省内14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概况都作了较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教材主要由沈阳大学历史系的杨小梅、罗潇冰、马骁英三位老师完成。由于教材的很多内容专业性极强,所以文中借鉴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祈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反馈

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杨小梅

202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