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版以来我们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探索与体会。此外,我还
想强调一下目前对经络实质认识中依然存在的误区。有人看到我们应用神经反射学说来解释经
络,就以为我们在说“神经就是经络”。必须记住,两者不可等同。经络不可能等同于人体身上
任何一种已经知晓或尚未发现的组织结构。因为经络实质,是一种功能表现,是一种病理生理
现象;经络活动自然有结构基础,但功能不是结构。正如本书所指出的,经络的实质,不过是
身体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它的结构基础离不开现代医学所知的
那些神经、肌肉、筋膜、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故没有必要继续去寻找“与经脉分布类似”的
组织结构,或者认定“体表内外联系通道必定是管道系统”。其实,这是现代经络实质研究中两
个最大的误区。人体内部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管道系统(血管、淋巴管等),还有不少无管道的
结构组织(如神经、肌肉、筋膜、骨骼)均按人体的纵轴(长轴)分布。“与经脉分布类似”,
不是验证经脉实体的任何特异证据。而且,许多传递信息的通道无须有肉眼可见或特殊显微镜
才能看见的管道。
有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心绞痛(胸前区疼痛)的牵涉痛现象,它出现在左上肢的区域与传统
经络的心经、心包经几乎完全重叠,而且其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明确(写在国内外生理教科书
中),即是通过上肢内侧皮肤传入神经与心脏传入神经在脊髓的相同节段发生会聚的结果。这
种皮肤 -内脏传入的会聚就是心脏牵涉痛这种功能现象的“通道的组织结构”,也可以说就是
心经、心包经的结构基础。这是一个东西方从不同角度与术语描述同一现象的典例。我称其为“殊途同归”。但是中国古典的经络描述要比西方的牵涉痛现象更有深刻的内涵,因为我们的祖
先提出的心经、心包经是双向(不仅从内到外,还可以从外到内)的,可以用来治疗或缓解心
绞痛,而内脏牵涉痛仅仅是单向的(从内脏到体表)。我在美国每次给西医讲经络原理时都是用
这个例子,西医听后没有一人不认同经络现象的。试想一下,我们还需要再去寻找心经或心包
经是否存在特异的管道结构吗?如果有人声称找到了,人们又会相信哪一个呢?
本书此次修订再版,除了修订部分内容外,主要在书末增加了附录的内容(十余万字),包括近年来我发表在《中医药导报》上的两篇长文“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医学针灸”与 “‘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这两篇文章涵盖了前面提到的近十几年来自己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认识。书末还收录了本书首版时的三篇专家书评。作者自传部分,也从原先的
修订版前言
行医 37年前后扩展。新加了童年与中学时代的两篇回忆(“眺望之江的童年”与“人生之梦始于中学”)与行医 50年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还收录了缅怀恩师郑魁山的“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回忆录中增加了一些早年的照片,使图文并茂,尽可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至于首版以来新增加的有关针灸临床研究与科研的大量文献,本版没有添加,原因是其他一些针灸著作如朱兵教授新近主编的《系统针灸学》收集这些文献相当全面,尤其是针灸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查阅的读者可以参阅其书。最后,感谢郑进医师对本书再版所作的仔细校对与修改插图。
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2017年 3月 20日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是古典东方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它从“砭针”开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防病、治病,促进历代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针灸疗法的独特功效仍是任何其他疗法所不能取代的。经络学说,是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更是集历代医家智慧、实践与研究成果之大成。由此,我自开始学习针灸时起,就十分注重继承古代传统的针灸理论与技法要领,先后受师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多位国内著名的针灸名师,得益匪浅(参见附录自传:三十七年磨一针)。
然而,尽管目前针灸热在西方方兴未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灸疗法的实践在国内已历经几次大起大伏。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结束于 70年代后期。那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的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制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的科研重点。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进行了大量现代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针灸热逐渐降温,在医学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现代医学前沿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
尽管导致国内针灸热降温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即针灸不是万能的,它的适应证有一定的范围。而且,与其他中医疗法相似,针灸疗效不仅与患者不同的病情、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有关,而且往往受针灸师或施治者临床经验的明显影响。在治疗各种病症时,从选穴、配穴到针灸方法,每个针灸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自己习惯的选择。疗效及其重复性也就难免受到这些随意选择的限制。即使与中药方剂疗法相比,针灸疗法的随机性也更大些。由此,有的人相信针灸能治病,有的人就不信。有的人宁愿用中药而不愿接受针灸治疗。当然,惧针也经常是后者的一个原因。
可重复性,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显然,传统的针灸疗法还不能完全称为科学,而只能称作艺术,或界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所以,对传统的针灸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单靠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发展,去提高,实现它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我经过早年的大量针灸临床实践之后, 1977年毅然决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名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学习西医,尤其是后来攻读该校研究生时选择了生理专业,投身到有关针灸原理、经络实质的大量实验研究之中。实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成为自己的夙愿。
在研究传统的经络学说中,最大的困扰是至今为止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而且,经典的经络体系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即使其经穴的功能也显得十分纷乱,所谓“同经异治”或“异经同治”的解释又十分勉强。这是导致针灸疗法中存在取穴、配穴随意性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针灸操作方法的不规范,以及许多主观或环境的影响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或得到有效控制,针灸疗效的不确定性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
临床针灸反射学
迄今以来围绕经络实质、针灸机制与临床针灸技术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散、局部、小领域的
研究或报道,尚缺乏一个纲,缺乏一条科学的主线把它们融为一体。它们好比是一朵朵五彩缤纷
的花朵,但尚未拼成一块完整的织锦。
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已接受过现代医学专门训练的我,逐渐体会到从现代反射学的观
点出发来研究针灸与经络体系,是一个最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
首先,运用反射学的观点阐述针灸机制及其经络系统,具有最简明、科学的特征。尽管针
灸治病的原理十分复杂,但针灸疗法归根结底可以简化成一种反射过程,即是一种反射疗法,
其效应是针灸的物理刺激通过人体体表特定位置输入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古人命名的所谓经络
系统,本质上是对人体体表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与人体其他各部之间所具反射联系的原始描述,
或者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所谓穴位,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
在体表的反射输出部位或反射点,又是针灸治疗信号引发针灸效应的反射输入部位。
其次,反射学的观点不仅可以作为一条主线,把至今为止前人所作的大量有关针灸或经络研
究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十分有利于指导其深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针灸治病过程可以看
作是一个反射的控制过程。通过研究其中反射信息的传递、加工以及干扰的排除来提高控制能力,
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及其重复性的目的。对此,控制论的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研究方法。
自 20世纪 70年代起,国内开始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提高古典针灸学的宝贵遗产。
我与合作者包文俊医生在 1976年就曾提出一个人体信息带的简化模型与图谱,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以及针刺疗法的控制过程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论述。由穴位或反映点连接而成的体表经络线路,也就是体表上分布的信息带。经 20多年的临床应用,人体信息带划分与分布规则的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的提法,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其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所以,本书
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是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继续与发展。
其实,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初期,国内就已出现并曾流行过解释针灸机制的神经反射学观点。
但由于当时有限的医学科学研究包括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认识十分肤浅;尤其是它未能
阐明经络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与指导临床治疗或提高针灸疗效挂钩,故一直只能作为一种假说而
存在。
然而,近 50年来,无论是人体生理学的进展或是对针灸机制的认识都已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
期。不仅大量的科学实验探索了针灸效应或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反射弧各个环节,包括高位中枢
如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下各神经核团、神经递质等的联系。针灸疗法的大量实践本身,更是极大地
推动与丰富了神经生理学中有关反射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在医学领域也有了深入的应用,它们进一步揭示了人体各种调节功能的一般规律,如原先简单的
反射弧通过反馈回路就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可以对各种调节机制作模拟,作数学模型,作系
统分析。现在知道,行司人体功能与行为的各种反射,包括简单或复杂的、不等程度的长、短反
射,有或无体液因素参与的反射,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反射系统。所以,本书应用的反射学观
点,不是以往那种初步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采用反射区的概念解释经络,可以说是古典经络学说朝现代化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因为
它揭去了笼罩在经络现象上的神秘面纱,一针见血地指出经络的实质是身体上下、左右、内外
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经典的反射学中,对体表反射区的认识
原先只局限于耳、足、手等局部区域,即属于微反射区。它尚无法替代分布于全身体表的经络。
而且由刺激这些微反射区而发展起来的反射疗法,多以按摩为主,自我保健为目的。虽然它们
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出版了不少有关的著作,但那只是狭义的反射区概念与
第一版前言
反射疗法。而本书提出的“身体反射区”与它们不同,包含了经典的十四经穴、所有的经外奇穴、至今为止在身体上发现的大多数新穴,故是广义的反射区概念,是对经典经络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身体反射区与微反射区,从整体到局部相互补充,描绘了一幅全身反射区的完整画面。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混淆它们不同的概念。而且,随着全身反射区的划分与把针灸疗法归入反射疗法,反射疗法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了。完全可以这样说,以刺激体表为特征的各种物理疗法,包括各种针灸、推拿、按摩、电疗、红外线、激光、磁疗以及西方的整脊疗法等都属于广义的反射疗法。
纵览本书的五大章节,我们应用反射学观点,发展现代针灸医学所作的创新工作可以归纳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用身体反射区的概念来继承与发展经典的经络体系,去伪存真,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分析、整理、归类各个穴位或反应点的功能,本书总结出与十四经络相对应的三大类身体反射区:内脏反射区,躯体反射区和中枢反射区,并绘制了相应的彩色图谱。各反射区分布规则,一目了然,且与西医解剖名称相应,易学易记,临床应用极为方便。它们既可帮助选择针灸最佳取穴,又可指导其他各种物理疗法,提高疗效或缩短疗程。
(2)把针灸归类于一种反射疗法,阐释了临床施治时必须控制的各个环节。针灸过程的控制,是临床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本书从控制过程的一般原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反射信息在针灸过程各个环节的传递特点与控制方法,如从反射过程的双向性,疾病信号在体表的输出,针灸治疗信号从反射点的输入,反射弧的各个环节,影响信号传递的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它涉及针灸临床上常见的各种技术理论问题,包括针灸师如何采集患者的疾病信息和选择、输入控制信息,故十分有利于针灸疗法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克服其临床施治时的随机性与提高疗效的确定性。
(3)把针灸学归类于反射学的范畴,充实与发展了经典的反射学内涵。在明确针灸疗法是一种反射疗法,经络或穴位的实质就是体表反射区之后,针灸学自然就归入了反射学的范畴。本书应用反射学作为一条主线来融汇与概括现代医学对经典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所作的大量研究,提出了“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我们从国际上著名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 Medline等)检索了世界各国从 1960年至 2003年 40余年来发表的 700余篇有关针灸研究及临床应用的主要文献作为参考。
此外,本书以现代医学的术语总结了作者 37年来在国内外从事针灸临床,治疗常见、顽难适应病症的丰富经验,并详尽介绍了先师、已故针灸前辈焦勉斋大夫的许多“针书不载”的秘方。本书对常见针灸适应证的治疗方法、治疗机制与临床处置难点都有独到的分析,探索了提高治疗顽难病症疗效的各种途径。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种针灸适应证的可能疗效,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是美国)针灸临床常见病的异同点,国外针灸治病的环境,以及不同群体患者对针灸的反应等。
总之,这是一本立足临床,运用现代科学术语与方法,系统论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的专著。它使古典的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面目一新,为它们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可解释针灸原理、经络现象又可用于指导临床针灸实践与科研,对国内外的针灸师、学生或科研人员都是一本极实用的高级参考书,使读者既可以重复前人的临床疗效,又可以帮助寻找治疗顽难病症的新路。它也是西医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学习、整合针灸疗法的理想教材。
最后须强调指出的是,本书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新学科,完全是在继承传统针灸技法与经络学说基础上的发展。它集古今中外针灸科研成果及临床经验之大成,故是世界各国针灸名家、生理学家、临床针灸师共同奋斗的结晶。我们个人的研究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感谢世界各国所有从事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为针灸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们,尤其是书中所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此书也是对恩师、已故中国近代
临床针灸反射学
针灸名家焦勉斋大夫的深切怀念。
而且,由于针灸原理及经络实质十分复杂,本书也只是为针灸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个雏形,书中许多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专家指正。但我们深信,沿着针灸反射学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一定能使古典的东方针灸术早日融入到世界现代医学的主流中去。
本书完成之后,承蒙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石学敏教授,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系主任、甘肃针灸学会名誉会长郑魁山教授在百忙之中予以审阅并为之写序,特此致谢。
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2003年 9月 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