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每个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与外界发生联系,或宣传,或推介,或交流,或说服,如此方能展现自我,影响他人。这一方面来自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来自展示实力的实力!而演说,就是展示实力的实力,释放本事的本事!分享观点,寻求共鸣,激发热情,号召行动…… 通过演讲台上淋漓尽致的呈现,将你的思想、方法、产品和情感,植入听众的内心,影响听众的行动,这就是演说的魔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人物,但每个人都要勇敢地站在演讲台上表达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将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放,也将越来越善于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世界的舞台上,习近平主席畅谈中国梦想,李克强总理推广中国高铁……他们用演说的魔力传播着中国的形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你我与这些大领导角色虽有不同,但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一样要承担各自的责任与使命,并无二致,或为了养家糊口,或为了扬名立万,或为了施爱众生。身为国人,我们也必须在人生和事业的舞台上娴熟地呈现自己,释放本来就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激情和力量。演说有魔力,人生有魅力。演说,就是我们释放魅力的必杀技。

演说的最大魔力就在于倍增!掌握了演说的力量,我们可以同时与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人交流。现代互联网的存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这种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同时可以沟通的人数几乎没有上限。

正如我平时教授的课程,既有现场课程,也有网络微课,微课最高也能达到千人规模。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微信、喜马拉雅、知乎等十分普及,你可以在

这上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当你站在讲台上或通过互联网所说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瞬间进入千万人的眼里、耳里和心里,触动他们的内心,改变他们的想法,激发他们的能量,促发他们的行动,这比任何书写的文字都更有力量!它甚至能够让我们一举成名!乔布斯、马云、雷军,他们的名字我们听起来如雷贯耳,不只是因为他们的骄人战绩,演说也为他们锦上添花。演说是他们最好的传播方式,效果最好的广告。而《罗辑思维》的罗振宇、papi酱等的大红大紫则纯粹是移动互联网与演说结合的产物。古老的篝火开始绽放新的光芒,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和引领者,每个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魅力,你准备好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能说话,每个人都可以演说,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都善于演说的。逢人不会说话的人固然没有,但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能够妙语生花的人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都能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但由于知识、心态、技巧等方面的原因总是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有的讲话语无伦次,前后颠倒;有的紧张恐惧,欲言已忘词;有的语言老套,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当今社会,拙嘴笨舌、不善言谈的人是很难让人了解其才能和价值的,原本能够抓住的机会和平台可能会擦肩而过。无论你是老板、经理,还是普通职员;无论你是销售、行政,还是技术男……不能、不敢、不善表达,注定事倍功半,甚至难以成功,终生如默默无闻的小草。在我多年的培训

生涯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遭受百般挫折之后,他们才幡然领悟,来到我的课堂弥补这个缺陷。

演说,注定是我人生中一道耀眼的标记。从最初作为中华演讲网的主编去研究它,到走出幕后,走到台前做宣讲,再到各地培训班的不断培训,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也收获了无数的成果。研究者、践行者、传播者、培训者,我与它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解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尤其是做培训期间,服务单位涵盖北京市建委、北京市残联、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电网、大唐电信、寻医问药网、大北农集团等知名党政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而独到的演说经验和心得。生命这面硬币,一面是求知,一面是助人!若此,复又何求!

人生不过百年,韶华白首不过转瞬即逝。万物皆空,唯有思想永生。我认为很有必要把我的这些经验和心得进行系统的整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我认为应该把这些整理好的内容分享出来,以图书的形式传播开来,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既然是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专业性、原创性、系统性,这些特点在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也尽可能地用翔实的语言和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原理、提供方法、指导训练,内容做到既通俗易懂又兼具趣味性。

当然,作为作者,不敢保证书中的每句话都对读者有帮助,但书中的每个字确实是我用心创作的;不能确保每段话都是真知灼见,但确实是我数年培训过程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书中的很多案例发生在我和我的学员身上。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演说的系统逻辑和学习的客观规律,力争让大家短时间内能吸收演说的精髓,掌握演说的方法。演说是一种能力,5分钟您必然无法掌握演说的魔力,但却可以窥到演说的框架,学到演说的门道,然后通过本书,沿着这条路一步步地走下去,坚持下去,就必有收获。

金口常开,笑容常在,生命不息,演讲不止!

百年之后,也许我已化为一抔黄土,但灵魂和思想,还在通过本书向人间流传。如有人能继续受益,即便不知“杜延起”是为何人,九泉之下亦不胜欣慰!

是为序!

编者

2017年6月于北京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