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衍生工具始终面临广泛的争议甚至强烈的质疑,但又在争议和质疑中不断创新和深入发展。随着金融衍生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使用,以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市场开始与间接金融市场、直接金融市场三足鼎立,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借助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卓越风险管理机制,以美国资本市场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结构出现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虽然在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工具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管而产生负面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日渐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其反而是风险管理、市场创新和金融深化必不可少的卓越工具。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争议和曲折。20世纪90年代初期,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上市后,由于不具备市场化条件,引发了投机者的疯狂投机。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强烈批评和最为严厉的市场监管。很快,以金融资产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资本市场消失。直到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和金融市场化发展加快的新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避险需求日益强烈,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过,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再次起步并非始于金融期货,而是转向了场外市场。国内最早的场外金融衍生工具是2005年产生的利率互换,后来我国又相继在银行间市场引入远期利率协议、国债远期、外汇远期、外汇期权、黄金远期、标准利率衍生品等。2016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修订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同步推出CRMA、CRMW、CDS、CLN业务指引。对于这些品种而言,有的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交易活跃;有的则因为市场机制不成熟,交易十分清淡。除了品种方面的变化,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结构和交易平台也出现了创新。例如,2014年我国开始推出XSWAP平台,提供点击和匿名撮合两种成交方式,平台上可以交易标准化的债券远期;2015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又推出CSWAP平台,系统采取撮合成交的方式,以满足会员对标准化掉期产品的需求。
到2010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摆脱了社会上对金融期货的争议和质疑,正式安排沪深300股指期货挂牌交易,其后又很快推出上证5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10年期国债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2015年,为完善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场内期权品种——上证50ETF期权。这也使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了第一组能够管理风险和推动价格形成的立体工具组合,即上证50股指期货、上证50ETF期权、上证50ETF。从资本市场深化和金融改革的需要看,我国未来仍将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如个股期权、股指期权、外汇期货、期货期权等。总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具有巨大的发展创新空间。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日趋成熟,国内金融市场快速创新、奋起直追的环境下,如何能让更多的交易者和学习者更好地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原理、交易方法、结构创新、市场功能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为此,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引进了大量的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著作和教材,一些机构和学者也主持撰写了一些书作,为普及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和风险投资做了良好的准备。
ii
在未来,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提升、不断吸引新参与者的过程。与之相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书作也应当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为此,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在前期推出系列丛书的基础上,又编写了这一本较为简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读物。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国期货市场奠基人、期货理论家和实践家常清教授创办。本书秉承了中心长期坚持的求真务实、追踪前沿和学以致用的理念,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基础工具、定价方法、交易策略、市场发展进行结合性介绍。在全书写作过程中,力求深入浅出,尽可能地融入市场创新和发展的最新动向,减少与其他专著在理论和模型方面的重复,希望使读者能够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有一个快速直接的了解。
全书共12章,每章均设置了若干思考题。第一章介绍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结构和损益分析、定价原理和无风险利率选择,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功能和监管问题。第二章在阐述金融远期的通用定价原理基础上,分别介绍远期利率协议、外汇远期和掉期、综合远期外汇协议和黄金远期等工具的微观设计机制、市场运行方式。第三章介绍金融期货交易的特点、理论定价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第四章分别介绍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市场中常用的套利交易和套期保值策略。第五章介绍金融互换的结构设计、市场安排和定价与估值。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介绍期权市场的运作机制、定价方法、交易策略和创新设计。第十二章介绍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种类、结构设计和创新特点。
本书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安毅统筹规划并撰写。在写作完成后,对每一章都安排了3名金融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行试读与纠错,以便做到简洁易懂和准确少误。这些做出重要贡献的校阅者分别是刘文超、刘晨、胡可为、张展轶、李闻、潘晓生、汪鹏霄、李根。
希望本书能够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和知识传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编者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