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东在中国历史上号称“齐鲁文物之邦”,是中国圣人孔子、孟子的故乡,还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地位极其特殊的东岳泰山的所在地,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源头——齐鲁文化的诞生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之地,也是佛教、道教的重要传播地区。山东的历史建筑遗存规模宏大,不乏中国之最,甚至是世界之最。
山东郡县图(1488—1505)
山东全省图(1736)
山东历史地图(清代)
山东古建筑既有展示山东地域风情的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又有体现先民技术水平的桥涵水运设施。孝堂山郭氏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神通寺四门塔是我国最早的亭台式石塔之一。灵岩寺宋塑罗汉享誉世界,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蓬莱阁到威海一线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明代海防设施,展现了古代传统军事工程技术和军事防御思想的有机融合。牟氏庄园、魏氏庄园是山东民居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一、自然地理:海岱之间,五岳独尊
山东位于华北东部,北纬 34至 39度、东经 115至 123度。“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地理位置优越,西接黄淮,东濒大海。地处要冲,是南北过渡地带,兼得山、河、湖、海之势。与辽东半岛共扼渤海,为京津之门户。为南下徐、宁、沪必经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崤山或华山的东部区域称为山东,唐宋时期指太行山以东区域。古人以左为东,故山东又雅称为“山左”。《尚书·禹贡》有“海岱惟青州”,记载大禹治水以后,按照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九州。山东属青、徐、兖、豫、泗州之域。
山东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丘陵,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地带,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这种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与河流在这一地区的流向相吻合,呈现出平原、山地、平原、丘陵间隔分布的分隔地貌特征。从气候上来看属于冬冷夏热地区,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雨量分布不均衡。这些山东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其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地理环境学方面的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山东特有的自然环境会对山东地区古建筑的分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山东地理图(1461)
山东水系比较发达,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东南部属淮河水系(沂河),西北部则属黄河水系(徒骇河)。山东境内水网交错,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 0.7公里。主要干流长度在 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552条,主要有黄河、马颊河、徒骇河、汶河、小清河、沭河、沂河、潍河、五龙河、大沽河、泗河、万福河、洙赵新河等,历史上的这些河流有效解决了山东运河水源不足的问题。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西平原和鲁中南丘陵区的接触地带上,总面积达 1496.6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较大的湖泊主要有东平湖和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这些湖泊在历史上都曾经作为山东运河的水柜,为大运河的贯通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境内全河形势详细图
山东人历来对天地敬若神明,认为天地具有人格、神性而且是神秘的,天地之祭也是儒学文化思想的逻辑原点。天地的高远与深邃使古代山东人产生了这种对于天地的敬畏之情,表现在建筑文化上就是古代祭天地建筑的层出不穷。《诗经·鲁颂·
宫》里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大雅·嵩高》亦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语等,这些都是前人对泰山之形胜的赞美之词。
泰山被封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东方灿烂文化的缩影,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被视为与天相通、祈求答谢天地神灵之场所,故有“七十二君朝泰山”之说。1987年泰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名录。泰山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头一件大事就是来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老夫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传为佳话。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秦始皇六次巡游山东,登峄山、琅琊台、蓬莱山,多次封禅泰山,汉武帝也多次登临。孔子登泰山、峄山,沐于泗水。金代、元代皇帝祭沂山东镇庙……这一切都为山东的自然山水增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山东的山水文化。
泰山玉皇顶“五岳独尊”
二、文化积淀:山水圣地,仁礼风范
历史上,山东以“齐鲁之乡,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考古发现,在齐鲁大地的土地上,从 8000年前到 5000多年前有诸多完整而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距今 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
史前文化时期的海岱地区相对远离地处中原的统治中心,生活于此的众多部落被称为“东夷”,所创造的史前文化称为东夷文化,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山东文化脉络发展图
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摹本
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现在的山东境内,主要有齐国和鲁国两个最大的诸侯国。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特别是治国方针的差异,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术文化。齐文化开放、尚功利、重创新;鲁文化讲持重、崇伦理、尊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齐鲁文化。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代,深受齐鲁文化熏陶,作为地处两京之间的最大省府,山东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生活等均有独到之处。尤其随着烟台等地的开埠,西方殖民活动介入,建筑上的西化之风明显,但也有完全延续传统风格的案例,保守地融汇近代元素。
山东不仅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齐鲁文化”,还孕育出层出不穷的历史名人,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儒学大家子思、孟子、荀子等,被尊称为“武圣”的军事家孙子及其后代孙膑,“书圣”王羲之,著名政治家管仲、晏婴,唐朝名相房玄龄,著名的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古典戏剧家孔尚任,小说家蒲松龄等。这些历史名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如寺庙、园林、陵墓、文学巨著、书画、雕刻、思想等。
儒学的伦理规矩是山东历史建筑的文化根源,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学经历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及清代朴学等诸多阶段的变迁,形成了一股思想文化洪流,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学最重规矩,也最重礼制,尊天地、敬先祖、重君师是儒学之礼的核心内涵。儒学重人际伦理规范的文化特色在山东历史建筑文化中表现得非常鲜明。儒家也最重祭祀,除天地以外,祖宗先贤便是祭祀的主要对象。古代祭祀活动的神圣与隆重,刺激了宗庙与祖庙建筑的发展。宗庙和宗祠是专供祭祀祖宗的建筑,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建筑文化现象,只有中国的宗法社会才能孕育出这种东方伦理的物质象征。而圣庙这类礼制建筑的发展则是对先贤宗师的崇拜在建筑文化上的体现。在圣庙建筑中,曲阜的孔庙堪称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既是尊孔的,又是崇祖的,还浸透了儒学精神;不仅体现了对先贤的敬仰,更是儒学忠君思想与君臣伦理规范的物质载体。
三、城市变迁:齐风鲁韵,城址犹存
山东城市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是城市的发生期,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域的西南部,以龙山文化城址为代表。从考古学上可知,距今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本区域已出现为数众多的原始城堡。现今已经发掘的章丘城子崖遗址、邹平丁公遗址、临淄桐林遗址、寿光边线王遗址等,均发现面积大小不一的龙山文化城址。虽然关于它们是否已发展为“城市”,学术界目前仍存有争议,不过诸多城址的发现标志着当时该区域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则应是没有疑义的。在夏商之前的古九州中,山东就有青州和兖州两处。
奴隶社会后期到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代表是周代的齐临淄和鲁国曲阜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大多数城市的营建和兴起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这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因而中国传统城市首先是区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心,在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后,逐步发展为区域经济中心。周王室分封列国,在山东的临淄和曲阜分别建立了齐、鲁两国。齐国创造了唯才是举、富国强兵的辉煌,称霸诸侯;鲁国则成就了尊尊亲亲、礼乐有序的伦理典范,成为礼仪之邦。齐鲁两国在当时占尽风流。齐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盛况,留下的稷下学宫流传千年
齐临淄城出土的古车
齐临淄城排水口齐景公殉马坑
而美名不减;阔大恢宏的齐国故城遗址,以国内外罕见的大型殉马坑、春秋古车马坑遗址、故城墙、故城排水道口等为主要代表,显示出临淄作为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中国最大都市之一的历史面貌。
鲁国为先贤孔子的故国。在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上,以故城墙、周公庙等遗址为主要展示点,较为真实地反映出鲁故城为当时礼乐文化中心的盛景。
鲁故城遗迹遗址图
鲁故城城垣及道路遗址分布图
鲁故城遗迹现状分布图
此外,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长城——齐长城遗址,东至大海,西至黄河,绵延六百多公里,历经两千余年,现仍有青石关、穆陵关、锦阳关、琅琊台等五十余处遗址依然可寻,展现出齐国的霸业雄风和先进的经济军事水平。
齐长城博山段齐长城遗址
时至西汉,山东半岛已发展起数量庞大的城市群体。西汉以降,这一城市群体经过了异常复杂的演变历程,至元代时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基本定型。此外,西汉至元代时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现象亦颇引人注目。至迟自北宋始,山东半岛区域即逐步兴起了大量的镇市,有些镇市已经具备强大的经济职能,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政区城市。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中部城市兴旺,如济南、潍坊、泰安、济宁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超过了西部的城市。近代,东部沿海城市如青岛、烟台随着开埠通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四、遗产资源:类型多元,异彩纷呈
山东遗产资源丰富、独特,文物古迹众多。山东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东的历史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多数都属精品。从军事防御设施、水利枢纽到佛寺、道观、坛庙、衙署、陵墓,从名胜园林、古民居到桥涵、牌坊、水口,其类型几乎涵盖了古代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所有领域。此外,境内还有两条文化线路:一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另一条是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山东省境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 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11处,历史建筑占很大比重;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8座,另有 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 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纵贯山东西部的大运河,带来了南北的货物,留下了全国的文化,孕育了临清古城、聊城古城、台儿庄古城等一批沿河商城,繁荣显赫数百年。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文化遗迹是大运河发展兴衰的真实见证,是运河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其中尤以大运河枣庄段、济宁段、汶上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临清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东平戴村坝、兖州金口坝等遗址,反映出当年大运河南北交通的盛景、运河两岸工商业的发达及南北文化交流的情况。还有因神仙文化而闻名的蓬莱,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登州,因商业而兴的周村,都依托城镇聚落形成了特色的古建筑集群及重要的遗产点,如蓬莱水城、蓬莱阁、烟台福建会馆等,反映出山东地区与海上和域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山东佛教肇于晋,南北朝发展迅速,隋唐鼎盛。青州在南北朝时期造像、刻经等活动密集,成为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修建了众多寺院,如龙兴寺。同时在博兴地区,也出土了罕见的瓷佛造像。山东现存寺观大多为明清重建和修葺。山东现存佛塔形式丰富,在我国佛教建筑中独树一帜。其中灵岩寺为唐宋时期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山东现存各类古塔近 300座,多分布在鲁中南地区。距今最早的砖石塔建于北魏晚期,即位于长清灵岩寺的祖师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的历城四门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宋代寺塔保存较多,均为八角形楼阁式塔,造型典雅秀丽。山东明清塔数量最多,多为墓塔,如临清舍利塔,塔顶为八脊盔形,造型奇特。道教建筑主要集中在泰山和崂山两地,著名的道观是泰山道教建筑、崂山的道教建筑群、蓬莱阁道教建筑、济南长清五峰山建筑群。泰安岱庙、烟台阳主庙、历城四门塔、长清灵岩寺等庙、塔、寺、观、宫等,反映出历代山东地方的祭祀、宗教等文化的发展历史;伊斯兰建筑在山东的发展也不落后,山东因运河而生的几个城市(临清、济宁、青州),集聚了众多的穆斯林商人生活居住,清真寺应运而生。
古墓葬风格迥异,展现了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丧葬习俗与观念的差异。既有奢华的帝王陵寝,又有蔚为壮观的家族墓地。如田齐王陵、汉鲁王墓、明鲁王墓为历代诸侯王陵寝。位于德州的明苏禄王墓是葬在我国的唯一一座外国国王的陵墓。此外,山东是汉画像石墓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为汉代社会、古代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嘉祥武氏墓群、沂南北寨、安丘董庄都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石砖,反映了封建礼仪制度下的丧葬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古代衙署现存遗迹较少,主要有山东巡抚大堂、临清钞关、临清县治等。院落今已不存,多以单体建筑呈现。
现存的牌坊多为砖石结构,如蓬莱戚继光牌坊、桓台四世宫保坊、单县百狮坊、百寿坊等。尤其百狮坊,清乾隆年间修建,为青石仿木结构建造,因夹柱上精雕百个石狮而得名,是山东砖雕艺术的精品。
山东现存的古桥不多,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桥上很多石刻精品现状残损严重,仅能依稀辨出当年的风采。代表性的有金代的泗水卞桥、青州万年桥、博兴凤阳桥、寒亭一孔桥。其中,泗水卞桥据考为山东现存最早的古桥。
山东是石碑留存较多的一个省份。原因在于齐鲁大地拥有众多的先贤名士,各朝历代帝王所赐御碑,多保留至今。山东也是石窟寺、石造像及石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涵盖了北魏至明清各个时代。典型实例如开凿于北魏的青州驮山石窟,以及唐代开凿的千佛崖造像,现存窟龛百余个。摩崖石刻以云峰山、岗山最为著名。
山东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为主,但并不简单套用传统四合院模式,而是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传统住宅建筑在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错综影响下,形成府邸、庄园、民居三个类别。影响山东传统建筑演变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材料;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礼制、防御因素和传统民俗。栖霞牟氏庄园、惠民魏氏庄园、龙口丁氏故宅、桓台王氏祠堂、潍坊十笏园等,反映出山东地区家族文化的兴衰变迁。
山东的园林地域特色明显,兼具南北园林风格,体现了南北交融的发展特点。
近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是山东遗产资源中不可忽视的一篇。它们不仅见证了山东近代百年的殖民史,还对国民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青岛主要的遗迹为德国建筑,如八大关、德国总督楼、基督教堂等。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同样分布着大量的近代建筑群,这一系列遗产串联起来才能更好地展示山东从古到今的历史年轮。
但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限于主题及篇幅限制,主要以风格、样式界定山东古建筑点的选取,对没有地面遗存、建筑形象不突出的、价值不明显的、现代复建的古建筑甄别筛除,不做重点介绍。同时对西洋风格明显的近代建筑仅作列表说明,如青岛的德国建筑等。
五、价值特色:礼乐相成,因势利导
山东由于自身的地理特性导致了其历史建筑文化的地脉差异。山东内陆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半岛地区濒临渤海与黄海,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建筑特色,建筑文化也就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山东是孔孟的诞生地和栖息地,具有中国圣地的意义;纵观齐鲁大地的古建筑,大多与尊孔重儒和帝王封禅有关。《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鲁西南地区是传统的“山水圣人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历史建筑有着很严格的伦理规矩,特别是传统礼制集中体现的殿堂建筑在这一地区十分盛行,因此大规模的群体组合式建筑群和雄伟壮观的宫殿是山东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以“三孔”“四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建筑群是国内外最集中的儒家文化展示区。孔庙中若干珍贵的文化古迹记录了历代统治者尊孔祭孔的历史;孔府则展现出历代尤其是明清以来,作为圣人之家兴衰发展的轨迹;孔林是闻名世界的最大的家族园林墓地;曲阜城内鳞次栉比的文化古迹都集中展现出儒家文化的物化形态和独特文化魅力。元朝以后,洙泗书院和尼山书院均以祭祀为主,只有少量讲学活动,其轴线明确、左右对称、规矩方整的平面布局,是社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儒家“礼乐相成”的思想观。
山东祠庙多为木构建筑,现存年代最早的是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82年)的广饶关帝庙大殿。宁阳颜子庙建于元代,木作粗犷,保留了元代的木构风格。其他祠庙建筑多修建或重建于明清两代,经多次重修或修葺,保存较好的有泰安岱庙、曲阜孔庙、颜庙、尼山孔庙、孟庙、巨野文庙、周公庙、伏羲庙、嘉祥曾庙。山东祠庙首推泰安岱庙和曲阜孔庙两大宫殿式建筑群,以贯通的中轴线将亭台楼宇、门坊殿阁统于一体,充分展现了齐鲁礼仪之邦的文化艺术。济南府学文庙、聊城海源阁、潍坊万印楼、曲阜尼山建筑群等,则承载着山东地方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
其次,山东的古建筑就地取材,适应地形,特色鲜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两本书中已有记载。齐国百官营造器物的《考工记》一书中总结古代城市建设和百工生产的经验时,明确提出“就地取材、应材至用、因势导利”,进行城市建筑产品的建设和生产。除此还有管理思想,如《管子·乘马》中曾经说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传统在礼制文化中影响较弱,而功能性较强的建筑(城防运河和民居)对此的吸收作用较为明显,如齐长城、山东运河沿岸的部落、胶东半岛海草房、蓬莱水城等,都是这方面典范。另如齐长城,多因山势而筑于山峰顶,有“长城岭”之称。整体上来说,齐长城的修筑也是因势利导,在山势险要的地方用自然石块砌筑,而在平原低谷地区因为没有石头取材,多以夯土而成。烽火台多设在山顶的高点之处,而关塞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
山东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三合院类型居多,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用材考究。同时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民俗民风不同,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注重实用,又表现出丰富多样和淳朴自然的地域性民居特色。山东运河沿岸的众多元明清时期的古村多采用地方建筑材料,顺着运河流淌布局而建,大多就地取材。胶东海草房也用沿海的山石围墙,用山上的树木为梁架,用海草层铺顶,适应山坡和其他地势布局,与枣庄屯点住宅聚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沿海地区则是由于受齐文化影响较大,保持着齐地民俗独特的风貌。民居建筑是这一地区建筑文化的代表,大到庄园式的深宅大院,小到单门独户的庄户人家,都体现着当地淳朴、活泼的民俗风情。同时,沿海地市如青岛、烟台,由于开埠通商较早,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建筑呈现出与西方建筑相融合的特色,形成近代的海派建筑风格,既区别于传统的中式文化,又在建筑文化上成为其有
益的补充。
六、保护现状:大面不错,细微遗憾
山东古建筑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热点突出的历史建筑遗产资源数量丰富,其分布相当广泛,几乎每个地市均或多或少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古建筑点。而且有的地市几乎每个区县都有质量颇高的古迹遗产,如孔孟之乡济宁、齐文化中心淄博,境内的历史建筑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从分布密度来看,还存在一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济南、泰安、济宁、聊城和淄博五地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历史建筑资源,包罗了几乎所有精品级的古建筑点。
近年来,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避免它们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遭受建设性破坏,山东省建设和文物部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整体保护规划编制、分片实施、考核指标体系及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开发、传承特色塑造、促进发展等方面都与古城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大成绩。
由山东师范大学王志民教授主持的《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建议》课题组通过现场走访山东 71处古建类文保单位保护情况,归纳总结了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此为依据,实地调研了山东 17个城市的主要古建筑,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图片信息,完成了基本内容的整理及相关建筑的分析与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其一,从总体上看,山东境内国家级和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良好,基本没有破坏较为严重的情况发生。遗存现状利用基本处于有规划的保护阶段,表现为风景旅游区(或景点)形式,在保留建筑历史遗迹的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并有刻意修旧的仿古新建筑出现,形成形制相对完整、内容丰富的历史景观建筑区域。如蓬莱阁、刘公岛的开发和保护工程较为成功,在经历了或缩小或改造过程之后,基本保留了历史原型,为后续历史研究和古建筑保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对来说,市县级文保的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除个别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有宗教部门出资不断修缮的古建筑保护良好之外,其他一些没有名分的古建筑,如位于郊区的牌坊、祠堂,其保护状况远不如国保、省保,多有破坏极为严重的情况。
其二,同样类型的古建筑,在不同的地区保护和流传程度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如位于城区的古建筑要比位于乡村的古建筑保护得好,时间较近的建筑保护情况要好于时间较久的建筑。有的基于旅游经济效应,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保护较好,无旅游开发价值的则保护不够。如雄崖所故城的现状风貌已改变很大,古建筑损坏严重,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拆除了大面积城墙和城门,只保留了几个古建筑节点,这些节点的未来命运需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三,是文物管理问题。有一些重要史迹、古建筑被圈在单位的院落或公园内,虽然没有被占用,却长期被隔离,不能发挥其文化教育的功能。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很多祠堂大门紧锁,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如邹城的重兴塔,虽然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却被围堵在小区之中,位置极其隐蔽,很难让人一睹它的历史面貌。
另外,有一些文物保护建筑被旅游公司圈存起来,并在周边建造了现代主题的游园或其他设施,哄抬门票价格,使文物建筑远离平民视线。很鲜明的实例有,济南神通寺的九顶塔,被开发商圈起来建成中华民族风情园,主要的消费是民族舞蹈演艺活动,门票价格要 150元。为了看一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建筑,必须裙带消费演艺活动,这也是文物体制管理上很尖锐的问题。还有的城市在古塔建控地带建造新塔(观光塔),成为风尚,在兖州和汶上两个相邻的县市,都在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旁边建造了金光闪闪的观光塔。投资几亿元辛苦打造的文化旅游,让古建筑不仅失去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还树立了价格栅栏和门槛,使本来公益的文化遗产事业变成开发商和政府圈钱的产物,这种现象在山东境内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希望得到有关部门重视,遏制这股不正之风。
其四,山东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有众多抗战遗址、纪念设施,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处,一至四批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0处。抗战文物和遗址是抗日战争最真实直观的历史见证,是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进行国民警示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目前一些重要抗战文物,因保存状况不佳没有达到开放条件,有些甚至长期闲置、破损严重。将重要抗战文物提升级别予以充分保护,充分发挥抗战文物的独特作用,是文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
兖州兴隆文化园
汶上县宝相寺塔后面的观光塔(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