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的经历,自然促使我对多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比较感兴趣。

近年来经常到云南,一是我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学工作和研究课题,常从云南的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其中包括对佤族、傣族、拉祜族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过几次“聚落探原”为主题的教学考察;二是因喜欢普洱茶,后常去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茶产区,而随之对云南建筑和文化有更多了解;三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期间,受单德启先生和我的导师王路教授的影响,对传统聚落方面有很浓的兴趣,并随王路教授在云南参与了数次项目设计和调研。

基于之前对云南的了解,我很高兴能有机会承担《云南古建筑地图》的编著任务。写作中尽最大的可能进行实地调研,以便利用这次机会,在原来对云南古建筑的零散片段认知基础上,形成比较系统的框架。在调研中,对云南古建筑逐渐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云南传统建筑的魅力在于“多元”,民族构成多元、宗教信仰多元、建筑形态多元,等等;还在于“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征的建筑,共生于这片土地上,正所谓“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与其他文化大省如山西、河北、陕西等相比,云南遗存的古建筑中,规模大、建造工艺技术复杂的古建筑总体数量并不突出,这是与云南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条件等直接相关的,是其建筑地域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云南古建筑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古建筑”的形制、规模、工艺技术等这些衡量尺度中。多元共生的云南古建筑,既有不同类型的宗教建筑、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等,又保留着从活态的原始聚落到明、清、民国一个完整的建筑发展链条样本。在今天回望这些古建筑,其在聚落生成、乡土建造、建筑文化融合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中云南古建筑选点,主要依据了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作为基本内容,少量其他级别的建筑点作为补充,并结合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进行叙述。这主要考虑到书的容量有限,依据现有文物级别做选择较为容易梳理,且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由于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保护措施较好、状态较稳定。

依据前述的选点方式,一方面,总体上寺院道观和文庙等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虽然民居建筑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对反映云南地域文化多样的丰富民居建筑涵盖并不充分;另一方面,书中侧重了对建筑的物质实体的描述,而对建筑和人们的宗教、民俗活动的关系,未能很好体现,而这一点恰恰是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特色所在;此外,古建筑点不是孤立的,通常和村落、古城等关联到一起讨论,但限于书稿的篇幅,采用了以建筑点为基础、顺带提及其所处环境关键内容的方式,并增加了航拍图片,以便能够尽可能反映现状周边环境情况。

以上几点,限于篇幅和调研周期,未能展开呈现,不能不说是本书的遗憾。对本书建筑点的选择和本书局限,在此略作说明,与读者分享并商榷。

编者

201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