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对话人生实录

1许多道理相互冲突,我们该怎么办?/

2怎样理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上帝”?/

3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现在还有意义吗?/

4什么是浮士德精神?/

第十二讲人生围城/

一、 “名利”的围城/

二、 “物欲”的围城/

三、 “占有”的围城/

四、 “婚姻”的围城/

五、 “成功”的围城/

对话人生实录

1“文”真的“如其人”吗?/

2怎样看待海明威的“硬汉精神”?/

3怎样理解“唯有自然才是真正的完美”?/

4做人为什么要低调?/

第十三讲人生悖论/

一、 目的悖论——目的虽空但必须有/

二、 命运悖论——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三、 佛法悖论——烦恼即菩提/

四、 上帝悖论——全能的上帝不全能/

五、 欲望悖论——既是欢乐之源也是痛苦之源/

六、 幸福悖论——感受幸福必须以不幸为前提/

对话人生实录

1怎样对待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2追求成功就要放弃自尊吗?/

3最佳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4怎样面对社会人生的复杂?/

第十四讲人本困境/

一、 认识困境——人类渴望认识世界却永远不能穷尽对它的认识/

二、 命运困境——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又不得不受宿命因素的束缚/

三、 人际困境——渴望沟通却又永远不能彻底沟通/

四、 欲望困境——欲望与能力之间的永恒距离/

五、 死亡困境——人都不想死又不得不死/

六、 自由困境——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中/

对话人生实录

1屈原有“精神缺陷”吗?/

2不敢挑战自我怎么办?/

3如何看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句话?/

第十五讲人生辩证法/

一、 得与失/

二、 有与无/

三、 爱与恨/

四、 成与败/

五、 对与错/

对话人生实录

1人文学科是干吗的?/

2“发现美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3我们是不是生错了时代?/

4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超级好,好到让人感觉有点不相信,你信吗?/

第十六讲人生总有缺憾/

一、 从几部“渴望激情”的作品说起/

二、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三、 有缺憾才有美/

对话人生实录

1怎样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

2认命就是消极吗?/

3我不想出人头地,只想做个普通人,这种想法没出息吗?/

4您对因没“混出个人样儿”而羞于回校聚会怎么看?/

第十七讲化解苦难/

一、 面对苦难,苏轼变“地狱”为“天堂”/

二、 面对苦难,史铁生坦然接受与抗争/

对话人生实录

1您怎样看待“心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2对“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您有什么看法?/

3您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吗?(兼答:您相信爱拼就会赢吗?)/

4请问您经常说的“精神空间”是什么意思?/

第十八讲理想世界/

前  言

为什么开这门课

为什么开这门课?这里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或者说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从内因说,我本人有诸多人生困惑,因而喜欢思考与人生有关的玄之又玄的问题,如人为什么而活着,生与死,等等。记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号召学习辩证法的时候,我刚上初中,我就对事物的对立统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通了很多矛盾的对立统一,唯独想不通生与死的“统一”。我认为生就不是死,死了就不是生,怎么统一呢?长大后才明白哲学所理解的“死”与生理上的死不同,哲学认为死不是一瞬间发生的生理事实,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从生开始。也就是说有生就必有死,死与生紧紧相随,死就在生中,生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生命的真相是,从这头看是加法,从那头看是减法,是同一方向两个过程的统一。想通这些道理的时候,你不知道我心里是多么愉快啊!这种兴趣一直不曾削减,直到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把这种兴趣与所谓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这门课。

在“研究”过程中,我一边愉快着,一边也曾经怀疑这是不是“学问”。因为现行体制承认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那么我这一套算“学术”吗?嗨,别管那么多,只要自己感到有意思就搞下去吧!后来有一天我读到我所尊敬的哲学学者周国平先生的话,感到有了同道和知音,因而更加自信。周国平先生说他在学术之路上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但他毅然决然地走了自己的路。他说:“我不愿做一架学术机器,哪怕是一架高效率的机器,消耗大量的知识原料,制造出一批批学术产品。不,我还有灵魂,我要做一个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是的,仍然是人生,它是我唯一拥有的东西,我必须时时感受它,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活人。”周国平先生为自己确立的原则是:“我的写作必须同时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周国平先生回顾平生,认为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反映了自己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历程,因此无怨无悔而且相当自豪。回过头来看我自己,我不敢说我也做到了这一步,但聊以自慰的是,我的路子在方向上与周国平先生是一致的。因此我也自信而且愉快着。

开这门课的外因是,同学们也喜欢思考、讨论人生,需要有这样一门课。

每个人都有人生,人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中。我们在生活中曾经或正在遇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不安的问题,受其困扰并因其苦恼,但对其往往缺乏清醒自觉的认识。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也有人翻译为“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这话好极了,活在“人生”中而对“人生”毫无意识,没有知觉,岂不是白活?

当然,人们并不甘心白活。稍微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只要有了文化知识,有点自我意识,只要比较注重内在的精神生活,就都不愿意“白活”,都对“白活”状态不能忍受,因而强烈渴望认识人生、反思人生。可以说,了解人生、思考人生,是所有人的愿望,更是青年人的愿望。大量调查材料证明,认识人生和社会是文学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动机,以绝对优势压倒其他所有动机。为什么呢?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类生存的基本处境决定的。人类生存于其间的社会作为既定存在,就像一个以千百万年的历史积淀为经,以错综复杂的现实为纬所织成的大网。这张网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变化无常,令人眼花缭乱,每一个体在它面前都会感到自身渺小,并因此而困惑和迷茫。为了驱除这种困惑和迷茫,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进而驾驭、改造它,首先就要认识、掌握它,这自然而然就会激起人们认识人生与社会的迫切愿望。这一愿望证明人类意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联系与对立,意识到要使自己有更好的命运,必须首先仔细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所独有的宝贵品性: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

再从青年人的特殊需要说,青年人的身心正在发育,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困惑和不安。他们已开始思考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如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而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初入社会或即将踏入社会,对已经或即将遇到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如恋爱、婚姻、交友、处世、成功与失败、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对待命运等。总之,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不期而遇,逼着他们进行选择和处理,而他们又偏偏缺乏经验,缺乏理智上的清醒认识,因而迫切渴求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究。这就是同学们(不分学科)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对与人生问题有关的所有内容都极为关心、极感兴趣的内在原因。

同学们有如此强烈的认识人生的愿望,但在大学里这类课程却不多见,即使有也往往不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这让人感到十分遗憾!作为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课堂上只要一谈到人生话题,同学们的眼睛立刻发亮,全神贯注;课下交往中同学们问到最多的话题也离不开人生。这些也正是我本人的兴趣点,正是在这方面的共鸣,促使我开了这门课。

这门课的基本宗旨,简单说就两句话——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两句话的侧重点在后一句——透视人生。这门课的重心在讨论人生,应该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讨论人生,可以从哲学、宗教、社会等多种角度,而我是从文学角度,所借助的材料主要是文学。因为我是吃文学饭的,多年来一直教授文学理论,相对来说对文学比较熟悉,同时对人生问题又非常感兴趣,所以就有了“文学与人生”这门课。

我个人认为,大学里开设这样的课程十分必要,因为它来自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符合大学教育的新理念。李嘉诚先生2003年秋在汕头大学新生开学典礼讲话中提到了他所理解的大学教育的目标:传播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应该说这四个目标是大学教育的新理念,既是学校努力的方向,也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然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过分注重第一点(传播知识)而忽视了后三点,忽视了对于人才全面发展更重要的其他三个方面。我的课重心放在后三点上,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各方面都能有所进步。虽然从岁数上看我已进入中老年,但我仍愿和同学们一起成长!成长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