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Preface前言

造车间是制造工艺活动与生产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完成从虚拟产品向物理产品的转化。以车间作为数字制造

(digital manufacturing,DM)和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的实施载体,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实现制造过程提质增效、敏捷响应外部变化,是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DT)的基本方式之一。

本书主要面向离散制造行业,较全面地阐述了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的概念、技术、系统实现及应用。本书将数字化车间定义为: 将数字化建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综合应用于车间规划与改善、生产运行、工艺执行、库存物流、质量控制、设施维护等主要业务活动。通过对产品定义数据的数字建模和数字量传递,打通设计、工艺、制造、检测、装配等各个环节; 通过对车间设施及生产流程的数字建模,仿真分析并优化车间的运行性能; 通过引入数字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以及设备状态的数字化监控; 通过引入数据采集手段并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产品制造及生产过程数据的自动获取、记录、流转和增值计算,优化车间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本书也认为: 智能化车间是自动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制造车间,它继承了自动化车间、数字化车间、数字孪生车间的基本特征,并更加强调能够在车间活动的关键环节,具备自主性的感知、学习、分析、判断、通信与协调控制能力,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且决策结果能够通过在线或离线控制方式来优化车间活动的运行。

本书是作者多年以来相关科研工作的成果总结,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51275191、51875225、

52075202)、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编号: 2018YFB1703204)、

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编号: 2016ZT06D189)、

国家数控重大专项课题(编号: 2014ZX04014101)、国家“863”项目(编号: 2009AA043301、2012AA040909)以及多个工信部智能制造项目的经费支持,书中近20个大大小小的应用案例,也全部来自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成果。本书理论联系实际,从系统概述与体系架构、优化模型和方法、关键技术与软件系统、综合应用案例4个方面对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的研究实施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共分为9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概述。对制造车间的边界和业务活动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的提出背景及相关概念,对车间“数字化”“智能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定义,提出了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的系统架构,对关键使能技术与工具进行了阐述,并归纳了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的实施路线和主要实施内容。

第2章车间布局设计与物流仿真优化。结合工程应用案例,对车间布局设计和物流仿真优化中的4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混流双边装配线平衡设计、机加工车间仿真建模与性能分析、多跨车间布局设计仿真优化、装配线物流集配系统仿真优化设计等内容。

第3章车间生产计划制定与优化。结合汽车、电子、飞机等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对几类车间生产计划优化问题的模型与算法进行详细探讨。

第4章数据驱动的设备故障诊断。首先对设备故障诊断问题进行概述; 然后深入探讨了两类具体的工程问题: 一是数据驱动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二是数据驱动的铣削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方法。

第5章基于统计理论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首先对统计过程控制(SPC)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 然后深入探讨了控制图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包括两类问题: 一是经济最优的变量控制图优化设计,二是经济最优的多工位生产系统属性控制图优化设计。

第6章车间数据采集技术及应用。首先分析了车间制造过程数据的类型及特征; 然后对车间物联网的架构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最后结合典型应用场景,对几类常见的车间数据采集应用进行阐述。

第7章高级计划排程技术及应用。详细阐述了高级计划排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相关理论技术和软件系统,并介绍了4个APS的应用实施案例。

第8章制造执行系统技术及应用。首先回顾了MES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归纳了MES的特点和建设意义; 然后从业务活动、数据应用、体系架构3个视角对MES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后介绍了MES的产品及汽车制造、飞机装配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

第9章数字化与智能化车间综合应用案例。介绍了3个综合性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分别来源于某3C金属结构件加工企业、某输配电装备(中低压开关柜)制造企业和某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管在林教授及岳磊博士(撰写了第7章)、艾普工华董事长黄刚博士(撰写了第8章部分内容)、华中科技大学船海学院吴军教授(修订了第4章)、南京理工大学何非副教授(提供了第6章部分素材)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谢意,同时感谢本人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程一伟、杨朝阳、尹惠、田志鹏、邓宇浩、张聪,以及硕士研究生关辉、卫志栋、徐家宽、孙志娟、桂达、罗远光、马雷博、程佳欣等的支持。另外,特别感谢艾普工华公司、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武汉创景可视公司的各位同事,也感谢众多不便署名的合作企业

,它们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很多素材。

作者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