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健康长寿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幸福指标。寿命分为个体寿命和群体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度量一个人口群体生命长短的指标,它是指达到某一确切年龄x岁的一批人,按照某一死亡水平计算他们在未来可能存活的平均时间长度。常用的是0岁组平均预期寿命。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始终与人口的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变动、相互影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类再生产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高生育模式,其特征是“高高低低”,即高的死亡率、高的出生率、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再生产的模式逐渐演变为“低低低高”,即低的死亡率、低的出生率、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水平及其提高速度明显不同。在中世纪以前的几十万年时间里,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只提高了几岁。而18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19世纪以后,人类平均预期寿命迅速提高,由18世纪中叶前的35岁提高到2015年的71.4岁,即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里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6岁,增加了1倍。同时,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开始出现。“富国寿长、穷国命短”的两极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1949年以前一直很低,大约35岁,这与古代相比,并没有很大改善。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迅速提高。目前,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虽然已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东西部地区间、城乡间、各民族间还存在显著差异。据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不同地域和人群间的健康差异较为显著,2005年中国东西部省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高达15岁。此外,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高低及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不仅关系到中国整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的提高程度与速度,而且关系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目标,关系到全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以及西部地区公民能否享受健康公平待遇等问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退休年龄政策的重要依据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人均预期寿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将“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作为核心指标,并围绕其构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指标。这是中国首次将具有综合意义的民生指标——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列为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性指标之一,意味着中国从单项应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综合改善民生,可谓意义重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地区差异、增长速度、影响因素及其提高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由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以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提高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途径。因此,《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主要安排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人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综述中外人口思想史、人口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人口再生产与转变,总结分析人口的生育模式、死亡模式及转变模式;第三章:生命表,介绍生命表的编制的原理、过程及应用;第四章:平均预期寿命变动分析,分析世界和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动趋势及特征;第五章:平均预期寿命静态差异分析,分析世界和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民族差异等;第六章:平均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对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第七章:提高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探索。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以人口统计学、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地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等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①采用假设队列法、生命表法编制全国分性别、分城镇乡、分民族的生命表;②采用综合指标法、时间序列法、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特点及变动趋势;③采用因子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等分析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直接和间接因素;④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提高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有效路径。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是对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较全面、较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专著,希望其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国学术界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利用历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编制了27张中国分性别、分城镇乡的生命表(见附录,扫描二维码可查阅具体数据),希望能为其他学者从纵向和横向深入定量研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动及影响因素提供一些基础的参考数据。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的出版得益于多方的支持。首先,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经费资助,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得以顺利出版;其次,感谢李滋婷、宁波、王冠花、龚道勇、黄媛媛、刘妙慧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资料搜集工作,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得以完成,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修改意见,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研究》得以完善;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长期无私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安心写作并最终完成此书。
苟晓霞
201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