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应用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从进入大学校园前接到的入学通知书,大学校长在欢迎新生大会上做的演讲、大学生活中参与学生会竞选的演讲稿、平时的请假条、学生会发起的倡议书、学校张贴的表扬信,以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而写的求职信、推荐信和经常接触到的行政公文;还有接触到的财经文书、法规文书、科技文书等,都是应用文。

以上的种种情况充分说明,应用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学好应用文,让应用文成为生活、学习的帮手,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应用文既要能简洁明了地概述其基本的写作格式,还要能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对应用文体进行透彻的讲解;选文既要突出实用性,还要有时代活力,让人能深深感受到应用文写作与生活紧密衔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编委会成员在刘金同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对畅销全国的《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推出本书(《应用文写作教程(第4版)》)。本书的全体参编教师,都是长期讲授应用文的一线教师,对学生在应用文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学生又好又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书中有很好的体现。

此外,在本书修订的过程中,还征求了应用文写作教学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使本书上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次,充分体现了学术性。自2006年第一版发行以来,便受到了全国各高等院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可以这样期待,本书将是集实用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应用文写作领域的佳作。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应用文教学的需要,本书作为“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的基础上,根据2012年4月16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大了应用文写作体例范围。

本书包含公务文书写作、事务文书写作、财经文书写作、法规文书写作、礼仪文书写作、传播文书写作、科技文书写作、申论写作、电子文件写作、文书处理以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国务院公文主题词汇表》等,涵盖了应用文写作的所有体例,不仅包括常见的党政公文,还包含日常应用公文,适用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其中公务文书由原来的13种,增加到了15种。

(2) 选编例文具有时代性、权威性、思想性。

在本书“第二章 公务文书写作”中的“第二节 命令(令)、议案、意见”中的例文《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命令》,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让我们在学习“命令”这一行政文体时,能再次回忆起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那令人振奋的一刻,在例文的学习中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本次修订,除保留具有代表性的例文外,重点将过时的例文去掉,而换上了具有时代性、权威性和思想性的最新例文。

(3) 更加突出实用性。

在本书“第三章 事务文书写作”中的“第三节 日常事务文书”中的“计划、规划、总结、读书笔记、条据”等内容,与日常的工作、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对日常事务文书的写作格式有清晰的认识,并通过实例,进行模仿练习,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 不断追求创新性。

根据时代的发展,我们不仅增加了“电子文书写作”,而且针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还特意编入了“申论写作”,并附有最新参考样题及答案,做到了与时俱进。

此外,本书每一章的开头配有“学习要求”,在学习本章前对章节重点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例文之后有“评析”,帮助学生理解;每章结尾配有“思考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书适合全国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和公务员招聘考试的参考书,更是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潍坊科技学院刘金同教授任主编,负责全书的体例设计及统稿;山东省昌乐宝石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刘晓晨(硕士)、王天鹏(硕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刘学斌(硕士),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冰倩(硕士)任副主编,负责对全书的修订工作。其他参编者: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范晓梅副教授、山东牧医职业学院孙月华副教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宫淑芝教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闫鸿武教授、潍坊职业学院戴维一教授、潍坊学院吴永昶教授、李毓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的李玉萍以及山东省寿光市张建桥学校的李亚男老师,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书由潍坊科技学院院长李昌武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由潍坊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长军担任编委会副主任。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应用文写作方面的书籍,引用了部分政府部门制发的公文,还借鉴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此,谨对其制作者表达诚挚的谢意!同时,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到现在已经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但作者水平有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