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说起软件,不能不提到印度。我在2006 年撰写的《大学英语教学:

回顾、反思和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评论印度人的软件神话:“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迹般地发展

了自己的软件产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软件生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

的16.7%,成为世界第二软件大国,软件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世

界第二,其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出口以年均35% 的高速度增长。”美国微软

巨头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 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

印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当时分析,除了其他原因,很重要的

一条就是他们软件从业人员英语纯熟,能用英语熟练摄取行业里最前沿的

信息和科研成果。中国软件从业人员或工程师人数不比印度同行少,技术

也不差。但是比起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国际交流的能力,我们的弱点就

暴露了出来。2005 年麦肯锡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工科毕业生中只有

不到10% 的毕业生具备在国际环境下工作所需要的语言技能”,英语水平

高的软件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工程师的英语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

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能力可以分为通用英语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能力(ESP: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s)。两者是有差异的。传统的观点是只要基础扎实就能

胜任专业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这是一个误区。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构

建和传播都是通过特定的语言方式来实现的。如自然学科往往通过图表公

式来描述实验结果;人文学科则通过引经据典来阐述一个观点。因此,即

使同一语类如期刊论文、项目报告等,其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句法特征

也是因学科而异的,其话语范式和语言表达是因行业而异的。因此,任何

II

软件项目英语听说

学生和工程师,不管他们的英语语言基础如何,在他们专业圈子或者行业共

同体里都是一个新成员,只有通过结合他们专业或行业的独特的话语范式和

典型的工作场景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才有可能融入他们各自的学科或行业

共同体内,用英语开展有效的工作和研究。

最近几年,我国出版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不少,但真正符合ESP 理念的

教材不多,好多仅仅是专业英语教材的翻版,或是全英语专业教材的通俗本。

必须清楚,专业英语主要是介绍某个学科或行业术语、概念、理论等,而专门

用途英语则主要分析特定学科或行业里的知识和理论是用什么方法构建和

交流的,主要是训练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特定行业里的英语交流能力,两者之

间有很大差异。张宏岩博士主编的《软件项目英语》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最接

近我理想中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软件项目英语》虽然围绕软件项目的启动、策划和实施等专业内容展

开,但具有以下ESP 的特征:1. 内容上,直接来自行业的实践,符合软件行业

典型的工作场景和流程;2. 教材所培养的能力是当前软件行业实践最紧缺的

技能,比如软件行业所需的技术英语对话能力、商务英语对话能力和文档阅

读能力;3. 教材所选材料能较好地反映英语语言在该特定领域的使用规范(如

真实、可借鉴的软件文档)和使用规律,所涉及的情境具有可扩展性,能够让

读者举一反三;4. 配有多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完整的配套体系以

确保教学能够开展得有声有色。

张博士之所以能编写出这样一本我理想中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得益于

其多学科背景、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教学经历及在工业和信息化

部教育与考试中心IT 职业英语水平考试项目的有关工作经历。尤其是,张博

士作为我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实践

工作,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这一切都为此书的编写和出版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真心希望此书能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软件精英

做出贡献,为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策划、编写与出版提供路子。

蔡基刚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

2018 年8 月28 日

III

在我从事英语教育的20 多年中,最难忘记的是一个学生跟我描述的

他和英语的悲情故事。这位同学因为英语不够好在IBM 软件工程师的面

试中败下阵来,于是加入了联想,然而2004 年联想并购了IBM 的PC 和

笔记本电脑部,他刚有起色的IT 人生又遭到尾随而至的语言挑战,他说

最尴尬的人生一幕是:在一次有关中国区业务的讨论中,他听到一位美国

同事对中方人员毫无根据地指责,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大喊了一声

“NO!”。当激动的中国同事们带着期望看向他时,他居然卡壳了,“我大

脑运行的速度远远超出了舌头能够反应的速度,那一刻,学了多年的英语

关键时刻竟没能再冒出一个单词来,无语凝噎!”。他身上所反映出的是

九成半传统英语课程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软件人员的普遍情况:所学的英语

和行业应用无法接轨,更确切地说,在大学和其后的英语学习中,从未受

过如何将英语应用在软件项目工作中的训练,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缺失。

2005 年,笔者作为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全国IT 职业英语水平考试

项目组组长,组织了20 人的专家团队,陆续对全国40 家IT 类外企、合

资企业、软件外包企业的200 余名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项目经理、软件

开发与测试人员的外语需求做了调研,调研发现:软件项目过程中,一个

合格的工程师或项目经理应具备:①一定的商务英语口语沟通能力;②软

件开发过程中使用技术英语沟通的口语能力;③高效、准确阅读技术文档

的阅读能力;④编写软件开发各阶段技术文档或报告的写作能力。一言以

蔽之,所缺的就是软件项目英语应用能力。

2006 年至2008 年,我先后在北大、北航、北理工、哈工程这四所高

校的软件学院教授软件英语类课程,同一时期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

前言

IV

软件项目英语听说

会软环境建设专项基金资助,研发适合中国软件工程师的英语课程体系,

本书的早期版本是一个研究成果,并在清华科技园试点培训软件工程师,

为SUN、MOTOROLA、联想、紫光、软通动力等企业的软件项目经理和

工程师提供了专题培训。课程体系进而吸纳了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提出的中

肯意见,融合了计算机教育、英语教育、国际IT 企业内训三个领域的教

育理念。2013 年,我开始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全职任教,经过在

教学实践中对本书核心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修订,这本凝聚了“帮助中国软

件人才突破英语瓶颈”梦想的《软件项目英语:听说》如今终于有机会正

式公开发行出版。

鉴于本书内容从取材、编撰到应用都已经在高校和企业当中有过成功

的实践,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英语

教材,也适合作为软件从业人员的内训或自学教材。

由衷感谢以下人员在本书初稿编辑和审校过程中所作的贡献:Janice

Willson(美)、Corrin Nielson(美)、Charles Odenhal (美)、Robert Makelin(美)、

Janice Willson(美)、Christine Hansell(美)、Brian Connors(美)、段磊、

冯宇、李子亮、韩清月、李健利、王秋桐、宋京晶、张露薇。感谢Janice

Willson 和Robert Makelin 精心录制的配套音频。感谢协助本书修订工作的

尹玉珺。感谢资深国际软件开发专家Gerald Cheong、张玉超、Eric Dao、

李扬等为确定国际软件企业英语应用需求及确立应用规范提供的直接帮

助。最后还要感谢众多参与了需求调查和章节测试的中关村软件园区企业

的软件工程师们,他们的反馈意见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互动性,最终使

教材更好地贯彻了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编撰思路。

祝愿所有的本书学习者都能够在这个虚拟的全流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

中汲取所需的各样养分,成为全球化时代精通英语的中国软件精英。对本

书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联系主编drzhy@pku.edu.cn。

张宏岩

2018 年8 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