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自 序

这是一本写给企业创始人的书, 尤其是那些想要接触资本进行产融结

合,准备利用资本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家。本书提供从引入风险投资到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再到并购重组全过程的资本市场

防黑武器。

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企业创始人无疑是幸福的,中国资本市场自2005 年股

权分置改革以来,无论用风起云涌还是波澜壮阔,或是惊涛骇浪来形容其发

展,都不为过。在进入“资本+”时代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正在或

计划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主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的力量助力实业,从而

实现转型升级的目的。

资本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获得资本青睐的企业很容易实现从“累加式

增长”到“倍增式增长”的转变,从而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

于企业创始人来讲,资本市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可以通过设计并讲述高成长

性的故事,从而获得高溢价倍数的股权融资,找到便宜的钱。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投资人来讲,对任何一家公司的投资

只是一个生意而已。投资人愿意给出高溢价倍数的估值,不是因为对企业创

始人惺惺相惜,而是被其所讲述的高成长性故事吸引,极其看好企业未来的

赢利能力。但是如果企业的故事纯粹是“编造”的,只是以忽悠的方式将投

资人的钱圈到手里,投资人必将血本无归。

I I

公司控制权安排与争夺

Arrangement and Contest for Control of the Company

成熟的投资人在保障自己的利益、控制风险和分配剩余索取权这三个方面

功底是非常深的。为了保护自己投入资金的安全,投资人在给出高溢价倍数

的同时,会向创始股东索要与其股份比例并不相称的控制权,如董事会席位、

累积投票权、一票否决权、对赌协议、业绩承诺、领售权等。

而资本市场对于大多数企业创始人来讲,是一个陌生的战场。由于对低成

本资金的渴望,加之对资本市场规则的不熟悉,以及对企业自身能力的高估,

使得中国企业在借力资本市场的时候往往出现三种悲催的情况。第一种情况

是公司还没有IPO,企业创始人就出局了,如俏江南的张兰和1 号店的于刚

等;第二种情况是企业IPO 成功了,但是企业创始人也出局了,如新浪的王

志东等;第三种情况是企业上市了,做得还不错,在行业或细分行业中处于

领先的地位,但是由于股权分散,在资本市场上遭遇恶意并购,有人要抢企

业的控制权,创始人很郁闷,如万科的王石。

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控制权争夺,企业创始人也没必要恐惧和害怕。各路资

本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提升了公司的价值。更重

要的是,在资本市场上,公司已经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时自身

也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公司的价值被资本挖掘得淋漓尽致。资本对超额利润

的渴望,驱动着企业对创新成长的追逐。

对于企业创始人来讲,要在控制权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好

控制权安排与争夺的各种方法。控制权安排和争夺的主要战场包括股权结构、

公司章程、投资条款清单和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创始人只有在这几个战场中

提前作出统筹安排,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才有可能更好地驾驭资本,抓牢

控制权。

本书将从企业创始人的角度出发,按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成长路径来讲述

控制权安排与争夺的逻辑和方法。基于这种写作思路,本书的主要内容全部

围绕着股权结构、公司章程、投资条款清单、公司治理结构四个方面的制度

I I I

后 记

安排,目的就是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控制权安排。本书共分9 章,具体内容

如下。

第1 章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对投融资和控制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基于

人性假说构建了一套控制权安排的方法和分析框架,并指出企业创始人的政

治智慧最终决定着公司控制权安排与争夺的成败。

第2~9 章选取了在控制权安排和争夺上比较经典的8 个中国企业的案例,

1 个案例1 章,应用本书构建的方法论以第三方客观的视角进行剖析。第2~6

章选取了在控制权争夺上非常经典的5 个案例,第7~9 章选取的是在投融资、

产融结合中控制权安排得很不错的3 家中国企业的案例。

第2 章通过分析张兰从俏江南出局的案例,指出投资条款设计和谈判的重

要性,分析了反向尽职调查在投融资条款谈判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第3 章选取的案例是上海家化控制权争夺战,这是一起创始人葛文耀和大

股东平安信托围绕控制权博弈多输的典型案例。

第4 章讲述的山水股权争夺战将“集权、维权、野蛮人敲门、清盘、流

血、武斗……”等多种剧情精彩地演绎到一起,中国古代宫廷的政治斗争手

段和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控制权争夺方法交织在一起,其剧情比任何资本市场

的控制权争夺战都要更精彩和丰富。

第5 章分析了中国版的门口野蛮人—“宝万之争”,完整地展示了“宝

万之争”的全貌,并从控制权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恶意并购与反并购、资金

组织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6 章选取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通过要约收购实现恶意并购的典型案

例—浙民投对ST 生化的要约收购,介绍了要约收购在恶意并购和反并购中

的应用。并预判通过要约收购实现敌意接管的现象,在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上

将越来越普遍。

第7 章分析了联想“用实业的思路做金融”的产融逻辑,展示了其打造

自 序

I V

公司控制权安排与争夺

Arrangement and Contest for Control of the Company

“专注天使投资的联想之星+ 专注VC 投资的君联资本+ 专注PE 投资的弘毅

投资”的全产业链投资平台的过程,指出了柳传志在精心布局“联想系”版

图的过程中是如何巧妙进行控制权安排的,同时还揭示了控制权安排与争夺

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企业创始人的政治智慧。

第8 章选取的京东是比较经典地实现了以小博大控制权安排的代表。虽然

刘强东所持京东股份比例并不多,但他巧妙地通过组合式控制权安排,始终

牢牢掌握着京东的控制权。同时,通过对投资人的反向尽职调查,认真筛选

投资方,防止企业出现控制权争夺的情况。

第9 章选取的阿里巴巴在控制权安排方面堪称中国公司的典范。阿里巴巴

合伙人制度的建立将公司章程应用到极致,马云仅凭7% 的股份比例控制了阿

里巴巴集团这个庞然大物;蚂蚁金服的控制权安排体现了阿里巴巴在资本市

场的日益成熟和强势,马云通过双层有限合伙的四层金字塔股权架构实现了

以小博大的控制权安排;在对外投资的控制权安排上,阿里巴巴俨然已经具

备了成熟投资公司的所有特质,收购手法老练而娴熟,但是与一般投资公司

不同的是,阿里聚焦的不仅仅是财务回报抑或是单个公司的投资收购,更多

时候是在争取整个行业层面的话语权。

马永斌

2017 年8 月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