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中部分内容及数据是与当时国内的轨道交通技术和发展密切联系的。近几年来无论是我国的地铁还是高铁、无论是线路的规模还是技术的创新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需要对部分内容及时修改,使内容能跟上轨道交通大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通过教师使用本书过程中反馈的意见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需要对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在保留原书风格的基础上,对原书作了修订,比较大的调整如下。
(1) 第1章增加了高速铁路的内容,包括轨道交通的由来与发展、世界以及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介绍当前我国高铁发展状况和规划,了解国家对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
(2) 第1章修改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建设规划中的内容,更新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最新状况。
(3) 原版第1章中“1.1.2城市居民出行特点”与“1.1.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合并,并修改了部分内容,使内容更紧凑合理。
(4) 第2章“2.2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及特点”中关于有轨电车内容突出了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和特点。
(5) 原版第7章“7.3三相异步电机电力牵引系统”与“7.4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电力牵引系统”合并为“7.3交流电力牵引系统”,并对小节重新编排。先讲述交流牵引电机的原理,再讲述交流牵引控制系统及发展趋势。
(6) 第9章“9.1通信系统”中增加了“9.1.4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
(7) 第9章“9.2信号系统”中增加了“9.2.6地铁车辆全自动无人驾驶信号系统”。
(8) 第10章“10.2轨道交通成本效益分析”中删掉10.2.4、10.2.5小节的非重点内容,增加投融资模式简介内容,将该节改为“10.2.4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9) 第10章增加了“10.3轨道交通运营筹备与管理规章”。
作者
2018年10月于苏州大学
第1版前言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通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受到了各国发达城市的高度重视,在大中城市的交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虽然于1965—1969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条地铁(1971年开始试运营,1981年正式运营),但真正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该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21世纪初迎来了全国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迄今为止,除了已经运营的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南京、大连、长春外,近几年部分地级城市,如苏州、无锡、宁波、东莞等,也都开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已获国务院批准的城市约40座,发展非常迅猛。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到2012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引起的城市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准时、低能耗、轻污染、大运量等优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降低污染问题最有效的交通工具,也是贯彻国家“公交优先”战略方针最有效的交通系统。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而且还将继续稳步发展。为支承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降低建设成本,需要不断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此,急需培养大量具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
因此,在高等院校中设立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的相关专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课程,已迫在眉睫。有一套好的教材,无疑将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保障。为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面地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组织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一书,以补充该类课程教材的不足,满足教学需求。
本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内容包括绪论、土木、车辆、供配电、通信与信号及运营管理等,每章附有思考题。
本书由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姚林泉教授和汪一鸣教授任主编,学院的部分老师参加了本书的编写。第1、2、5章由姚林泉编写,第3章由肖为周编写,第4章由陈甦编写,第6章由朱忠奎和鞠华编写,第7章由杨勇编写,第8、9章由汪一鸣和谢门喜编写,第10章由王志强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12年4月于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