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的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在计算机教育不断普及和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同时,高校在校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就业压力随之加大。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各自领域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此,许多高等学校面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抓好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的关键。现在,很多高等学校除计算机系(学院)外,其他系(学院)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校大学生也必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基础宽厚、能力卓越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为此,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规划了这套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适用于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的教材。
“教育以人为本”,计算机教育也是如此,“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则是将“人”视为教学的主体,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灌输”。本着这一初衷,本套教材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科学性和编写理念的先进性,努力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新趋势;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写作方法上注重叙述的逻辑性、系统性、适用性、可读性,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便于学习。
本套教材突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结合实例讲解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
本套教材在规划时注意教材的立体配套,教学资源丰富。除主教材外,还配有电子课件、习题集与习题解答、实验上机指导等辅助教学资源。有些课程将开设教学网站,提供网上信息交互、文件下载,以方便师生的教与学。
本套教材覆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既有在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基础上新编著的教材,也有部分已经出版教材的更新和修订版本。这套教材由国内三十余所知名高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专家教授编写,并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审读全部书稿,多数教材已经经受了教学实践的检验,适用于本科教学,部分教材可用于研究生学习。
我们相信,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编写和出版,这套教材不仅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也一定能打造成一套既有时代特色,又特别易教易学的高质量的系列教材,为我国计算机教材建设及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我们的贡献。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作为信息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已经成为和语言、数学一样的必要工具和手段。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非计算机类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已全面启动。本书在编写上引入计算思维的概念,旨在培养学生用计算思维方式思考、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本书是为了配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第5版)》的实践教学而编写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上机操作与练习。本书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与补充,汇集了作者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本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应用;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叙述简明扼要。
本书第1章由宋瑶、白琳编写,第2章由赵丹、杜诗军编写,第3章由张魏华编写,第4章由郎博、赵新灿编写,第5章由刘钺编写,第6章由王贺明、翟萍编写,第7章由翟萍编写,第8章由杨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民航学院)编写,第9章由刘钺、赵丹编写,附录A、附录B由翟萍、陈勇孝编写,附录C、附录D由张魏华、郎博编写,附录E、附录F由赵丹、霍安石编写。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