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总 序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而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本科专业要培养具有会计专长,服务于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作为规范教学内容的教材,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力求实现会计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然而,由于人才需求类型的日益多元化,教材建设也面临理论、方法与技能等如何有机结合的困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仍存在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理论与方法、理论与技能关系处理不恰当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至于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会计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编写更加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高质量教材是摆在会计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会计学系列教材,正是基于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最新发展编写而成。该系列教材涵盖“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学”“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银行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该系列教材由双元教育集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发起组织,由山东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烟台大学、临沂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与“双元教育”合作培养会计学本科生的高校教师携手合作完成。参加该套教材编写的教师皆是长期从事会计学研究和教学的一线教师,他们对会计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具有良好的把握,尤其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知高等院校会计类课程的实践要求和特点。
纵观整套教材,感觉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 体系完整,突破传统。该系列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突出重点,针对性强。在编写体例上突破了传统做法,灵活、适用是这套教材的最大特色。该系列教材在教学内容、形式、结构、表述等方面以“案例”形式编写,凸显了“应用性”,而这种“应用性”正是会计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2) 注重各科教材的统筹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相关课程之间内容上的协调,是教材编写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该系列教材对此作了良好协调与分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材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在教材编写体例和格式、专业用语等方面作了统一规范。这样便实现了系列教材所特有的整体协同优势。
(3) 教材使用对象定位清晰。该系列教材以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为目标定位,具有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特点,能很好地满足高等院校本科会计类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写作上,文字精炼,通俗易懂,避免了空话、套话的冗长表达;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编写体例上,针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特点,章节内容前设置有“导入案例”“本章知识点”,章节内容后设置有“思考题”和“练习题”等导学督学性“项目”;在阐释基本内容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法规,通过设置“阅读材料”的方式提示学生的特别留意。通过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会有积极帮助。
(4) 紧扣最新会计、审计及财务法规,突出与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良好对接。该系列教材围绕最新修订的会计、审计及财务法规和实务进展而编写,以尽量降低课本知识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程度。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续的过程,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环节,而一套好的教材,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和编写者的不断修改才能趋向完美。希望该系列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的完善多提宝贵意见,也希望教材的编写者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意见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时对这套教材予以修订完善。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
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山东省会计学会会长
2019年3月
前 言
成本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审计、会电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主要阐述企业成本核算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要深入理解成本会计的理论,而且要能熟练地操作成本、费用核算方法,培养成本会计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它也是学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不懂成本知识、不善于利用成本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
本书在阐述成本核算原理的基础上,以制造业企业为例,系统介绍了成本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本书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总论。介绍什么是成本,成本的经济实质,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第二章 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与一般程序。介绍成本核算的要求和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以及成本核算中新涉及的会计科目。
第三章 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介绍分配间接费用的标准、方法、计算公式;要素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和会计分录的编写;什么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方法的具体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以及相应分配表的编制和会计分录的编写;各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内容及其核算方法。
第四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介绍什么是在产品,在产品数量的核算;全面讲解先计算在产品成本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五种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重点讲解同时计算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的两种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第五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介绍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阐述选择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依据,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第六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详细讲解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尤其重点阐述了产品成本计算分步法中的综合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概念、特点、计算程序和核算的具体方法、成本还原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七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介绍分类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及计算程序;分类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中的应用;副产品的概念、计算特点、成本计算方法。讲解定额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及计算程序,定额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其他行业成本核算。介绍商品流通企业、物流企业、施工企业、旅游、饮食服务企业和农业企业等的成本核算。
第九章 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介绍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原理与具体方法。
第十章 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介绍成本报表的概念、作用、种类、特点,成本报表的意义与编制要求,成本报表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 宽广性。涵盖了成本会计的绝大部分领域,既注重理论性,又注意操作性,以及实例的运用和知识的更新,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2) 易懂性。注重成本会计知识内容方法技能的渐进式设计,使其更加有利于学习、更加人性化。例如,增加章前引导案例,即用故事或事件来引入基本概念与原理的介绍,帮助学习者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设置学习要点及目标等引起学习者的重视。
(3) 实践性。为了加强学习者对成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其感性认识,本教材设置了自测题,以帮助学习者全面系统地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各章内容由王小燕、宋秀超和袁堂梅分别撰写,全书由袁堂梅统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临沂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和烟台大学等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编写过程中参考或借鉴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的书籍和网络等资料,在此对以上单位和个人的帮助和支持、书籍的作者、资料提供者等,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内容和体例上做了新的尝试,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和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