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本书主要向读者朋友介绍河北省和天津市的古建

筑。把两个地区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天

津市在1928年前一直属河北省(直隶省)管辖,在

1966年成为直辖市之前虽曾几次设为特别市,但也一

度为河北省省会,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地域分布来看

二者都渊源深远;其次,天津、河北同为首都北京近

邻,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

了大的时代背景。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将两省市古建

筑合为一部;又因范围内所涉文物点较多,故分上、

下两册撰写。

河北、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倚

太行,内环首都北京,北为燕山。古为燕赵之乡、畿

辅重地。地属温带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

内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

期明显,具有冬季寒冷干旱,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变,

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潮湿,雨量集中;秋季风和日丽,

凉爽少雨的特点。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

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

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河北地区历史悠久,远在200多万年以前,就有

古人类活动。商朝时曾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部建陪都。

春秋时期,河北地区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赵国和

魏国。邯郸曾为赵国都城。战国时期,在河北建都的

有燕国、赵国和中山王国。中山故都灵寿与邯郸、邢

(邢台)、易(燕下都)并称为河北先秦四大古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划分郡县之后,河北

境内曾先后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邯郸、

巨鹿、代、恒山等八郡。汉朝时分十三州,河北北部

主要属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属冀州刺史部,张家口地

区北部为匈奴、乌桓活动的地区。此后直至南北朝,

在河北境内幽州、冀州一直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

划。自隋朝起,幽州、冀州消失,代之以北平、恒山

等十四郡,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为天津之肇始。至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其辖区主要为河北道,小部分属

于河东道和关内道。此为“河北”作为大行政区名称

之始。而天津也在唐朝时期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

水陆码头。“五代十国”时,河北境内的中南部先后

为梁、唐、晋、汉、周之属地,北部则主要为契丹辽

政权。宋朝初年,曾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河北被分

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金代(1115—

1234)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河

北大部归中央中书省直辖,天津地区也设“海津镇”,

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朝初年建都应天府(今

南京),今河北大部为北直隶省。明永乐二年(1404)

天津作为军事重地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

又增设天津右卫。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顺天府(今

北京),改北京为京师,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属北直

隶,归京师管辖。清朝继续实行行省制度,河北为直

隶省,仍为中央直辖。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直隶;

雍正三年(1725)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

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康熙八年(1669)

称直隶省,定省治先后为大名府、保定府、正定府,

直隶总督名列全国八督之首。1928年6月20日,经

国民政府决定,将直隶改为河北省,旧京兆区20县

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北平。至此,河北地区被分为

察哈尔、热河、河北三省及天津特别市。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仍为河北省,后先后将察哈尔、热河和天

津并入,并迁省会于天津。1967年1月,天津恢复为

直辖市。逐渐形成如今的区域内行政格局。《河北天

津古建筑地图》在编写体例上,均以现行的河北省和

天津市的行政分区为准。

河北天津地区现存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门类齐

全、价值突出、分布广泛。截至本册编写之时,河北

省已查明有不可移动文物总量33943 处,其中世界文

化遗产四项六处: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承德避

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大运河(河北

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6处1,仅次于山西、

河南,总数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30

处,总数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二位;县级以上文

物保护单位3780处。河北拥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承德、保定、正定、邯郸、山海关);8个国

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蔚县暖泉镇;蔚县代王城镇;永

年县广府镇;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井陉县天长镇;

涉县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武安市伯延镇);12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井

陉县于家乡于家村;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井陉

县天长镇小龙窝村;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邢台县路

罗镇英谈村;涉县偏城镇偏城村;蔚县涌泉庄乡北方

城村;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磁县陶泉乡花驼村;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省

级历史文化名城7 个:宣化、蔚县、涿州、定州、赵

县、邢台、大名。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7 个,省级历

史文化名镇2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9个,中国传

统村落206个2。天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

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2处。天津为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镇;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村;天津五大道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天津有市

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蓟县),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

个(葛沽镇、独流镇),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陈

家口村、大神堂村),中国传统村落4个(西青区杨

柳青镇六街村,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和下营镇黄崖

关村、宝坻区八门城镇陈塘庄村)4。

限于篇幅,本书在建筑文物点的甄选上主要以省

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主。并筛除了与古建筑关系

不密切的窑址、公墓、抗日遗址,以及地面部分已无

太多实物遗存的古遗址、古墓葬。在兼顾上下两册区

域划分的合理性和文物点数量均衡性的情况下,将上

册的范围选定为河北省位于北京以南的冀南地区六个

地级市(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

下册的范围选定为河北省位于北京以北的冀北地区五

个地级市(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和

天津市。

全书选入的文物建筑类别涵盖古遗址、古墓葬、

石刻、古代建筑和一些近代文物建筑。由于河北、天

津地区文物遗存较多,本书的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陈述,

所以在编写过程中除对代表性文物点进行了文字介绍

和图片说明之外,另将部分相对完整但观赏性稍差的

主要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附于各市区之后,以期

读者对各地的文物遗存情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

识。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河北、天津地

区的文物建筑。由于编者个人能力和时间所限,其中

必有许多谬误和不足之处,还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和

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