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庙学”一般指在中国古代依托孔庙建立的学宫。这种庙与学的并置现象,普遍

存在于中国古代官方学校中,对私学的建设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庙”指孔庙,亦

称孔子庙、先师庙、文庙,是以传播儒家文化、尊崇圣人孔子为目的的祭祀性场所

和精神性场所。“学”指学宫,即以“明伦堂”为核心的学校形制,是学校传播儒学、

教育生员的功能性场所。“庙”为“学”之精神内核,“学”为“庙”之现实功用。“庙”

与“学”并置设立,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图0-1)。中国古代官学

教育建筑群中这种孔庙与学宫的二元并置现象(宋代有“即庙设学”之说),很多研

究中也常称其为“庙学制度”“庙学合一”等。考证文献,并未见关于这一校园规划

格局以官方制度或定制确定下来的明证,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朝历代逐步确立的

演变过程。

图0-1 清同治时期德阳县文庙图

本书研究的“庙”主要指历朝国家孔庙和地方官学中的孔庙,而对于中国古代

孔庙的其他类型,如阙里孔庙、孔子家庙、纪念性质的孔庙、书院私学中的孔庙等,

因与官学联系甚微,所以不纳入研究范围;“学”则主要指古代官方的正式学校,而

中国古代官方的专业学校(如教授医学、算术等内容的学校)不与孔庙结合,也不

纳入研究范围。没有把它们纳入本书研究范围的原因有:从性质上来讲,地方正式官

学与书院有着本质的不同。官学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政治“企图”的。“庙”是

官学中严格教化学生的精神主体,其地位远高于“学”,带有强烈的阶级意志。书院

(图0-2、图0-3)则不同,它以传授学问为主,以讲堂为核心,以斋舍(满足学生居

住)、藏书阁(满足校园藏书)、桂香阁或文昌阁(具有精神寄托和祈祷功能)以及

教师办公空间相配套组成校园空间。且从书院的起源来看,书院是以个人、儒士兴

图 0-2 龙渊书院全图

图 0-3 星山书院全图

起的自发的教育团体,不太掺杂统治阶级的意志。书院的发展一般都是在官学不兴

之时,与官学的发展呈现负相关。因此,书院的发展是以“学”作为主要目的,“学”

的成分远远大于庙。后期出现的书院中有庙,逐渐开始官学化,如岳麓书院、白鹿

洞书院等重要的书院,也有“庙学并置”的情况,但这类被强烈政治化的书院毕竟

是少数,大部分的书院还是以前述形式为主。因此本书研究的范围主要限定在中国

古代官方正式学校这个范畴中。

“庙学并置”关系肇自东汉,至明清时成熟,是对古代官学整体格局的高度总结。

其形成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一是“物质自上而下”,如辟雍、太学、国子监等中央官

学的建设为全国地方学校的建造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式;二是“意识自上而下”,孔

庙与学宫的营建以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为先导,后普及到郡、州、县、厅等地方辖区,

因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本书的研究方式不是片面、单一地对中国古代孔庙或学

校进行研究,而是综合、联系地对“庙”与“学”的并置关系、“庙学并置”格局的

形成过程,以及其内部建筑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说明和论述,并通过建筑学专业的视

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力图洞察古人建庙立学的智慧,通过“庙学并置”格局所传达

的校园精神,展示中国古代官学中“庙学并置”这一蕴含着东方古典教育理念与社

会文化精神的独特的校园规划思想。

本书的关注点并非关于孔庙的研究,也非关于古代学校的演变,而是聚焦于

“庙”与“学”关系的研究,尝试对于“庙学并置”这一校园规划理念即空间组合关

系的形成过程、设计特点、发展动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分为两部

分:第1章主要是史学层面的研究,以史料(地方志书、记文、碑记等)为基础,结

合实地调研,梳理“庙”“学”各自形成发展以及逐渐融合的脉络,形成“庙学并置”

格局的主要发展过程。第2章则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通过对近650个中

国现存孔庙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展示“庙学”设计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特点等

设计特征,以及影响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本书的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完成的:关于“庙学”成熟的研究,如沈旸先生的《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

究》,引经据典,细致入微;孔祥林先生的《世界孔子庙研究》,对于中国古代,甚至

世界的孔子庙做了十分细致的描述;其他还有《学宫时代》《儒家建筑文庙》《中国古

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教

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等成果,都为本书的成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致

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团队关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校园规划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团

队成员辛勤工作三载,终可给研究画一逗号,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成果。

冯刚 苗严 何慷

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

202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