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能感觉到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宏观深奥,且过于“科学化”,距离日常生活、职业活动非常遥远。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无异于“天书”——既缺乏日常感知的媒介,又缺少职业验证的路径。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是好学与好用,其出发点显然应该是服务于广大学生。因此,将高高在上的“国际贸易理论”落地,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学科”桎梏中解放出来,依据职业分析,以对外贸易职业一线工作活动情境为参照,建立起理论知识与职业任务的有机联系,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业务活动的关系,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实现专业与产业相对接,就成为本书编写的初衷。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多年,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www.customs.gov.cn),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62万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增长9.9%;进口2.14万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3517.6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3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3.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商务类专业进行职业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本书围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引入任务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以国际贸易职业工作活动为参照,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想,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素材框架。
在修订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基础(第二版)》做出了以下创新。
(1) 内容定位紧扣职业入门。本书立足于国际贸易职业的基本入门需要,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基本素养。根据职业活动需要,“让知识在恰当的地方出现”,使学生在阶段性的学习总结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建立起知识内容与职业工作之间的直观联系,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 职业技能衔接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本书的编写,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系统,教学内容先进、取舍合理,理论的基础地位变为服务地位。本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传递高效简洁。在方便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也兼顾了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3) 学习任务统领教学过程。以任务统领教学过程的实施,诱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部分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完成某项实训活动),鼓励学生完成实训活动并形成具体成果(研讨结论文本、PPT)进行演示交流。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程序。
(4) 体例创新增进教材功能。本书一方面注重吸纳国外教学参考书的优点;另一方面则考虑到我国高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教育养成的吸纳知识的习惯,增强了趣味性。在心理构建、兴趣动机发展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学习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分解、同步实训、导入故事、正文及服务于正文的名词、信息、贸易实务、单元小结、学生自我总结等完整的教材功能体系。
(5) 形式多样提升职业认同。在做到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的同时,注意了行文的活泼与优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尽量运用现象化、具体化语言,使学生可以直观、形象、整体、自我地获取经验,并构建应用知识的框架,从而轻松获得实际职业认同。
本书由赵轶担任主编,实训基地企业韩建东等专业人士参与了内容的开发与论证。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广泛吸纳了国内同行的建议,也参阅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广东省商会馈赠了一些国内外专业贸易公司的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种探索,尽管编者力求完美,但由于对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把握,对国际贸易职业活动的认识、理解与分析方面难免存在偏差,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配备有电子课件、教学素材等资源。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均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tsinghua.edu.cn)免费下载。
编者
2019年5月